医院是距离生死最近的地方,这里也是我们每天工作和学习的地方。
看见那么多无奈离去的人,感觉生与死是如此近又那么远。作为旁观者,我们经常目睹一个个鲜活生命地慢慢凋落消逝,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却难施援手,又是怎样的无奈。
当医学束手无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上大学以前,对医学一知半解;入学时满腔热情,穿起白衣宣誓,周身充满力量,立志勤奋刻苦,拥有高超的艺术,为患者治愈疾病。但慢慢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人体是最精妙的艺术品,我们所掌握的不过冰山一角,疾病的发生发展千变万化,我们所了解的也不过万一。进入临床,接触到真实的病房工作,总能遇到疑难的病例:每况愈下的患者,逐渐加重的病痛,濒临死亡的绝望。看着患者的痛苦,家属的期望,我们的信心也在逐渐被消磨,迷茫充斥着年轻的心。
“治愈”是“有时”,不是“常常”更不是“总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治愈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不自然心生几分沮丧,这样的治疗有何意义?医生的使命又是什么?
面对死神,医术很多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医生能做到的仅仅剩下安慰和关怀而已。“去治愈”需要的是精湛的医术和多年行医的经验,“去帮助”和“去安慰”则需要的是医生对于患者的关爱和人文精神。
关爱是一种能力,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真心理解患者的痛苦,尽力减轻病痛,有时一个微笑或者一句关心的话,就会患者感到温暖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