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3-28 总第83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3-28 总第830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0期

发布时间:2024-03-28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现场报道

标题导航

九年长跑 与中国医疗共振

发布时间:2024-03-28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尹晗 张玉辉 杨瑞静 王丽娜 黄晶 贾薇薇 黄玲玲 秦苗 宋箐 荆冰  阅读: 622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院士论坛

                                                                                       樊代明 医学大家如何练就?

1712064857002.png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 明院士认为,医生的成长一般 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跟 着老师和书本学习,术业兼修, 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第二 阶段,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加 以研究,研学并进,独树一帜, 成医学人才;第三阶段,广纳 博收形成体系,从而著书立说, 传经布道,成为医界人物。人 人都向往着这个目标,向目标 努力的过程不仅促进个人成长, 也会促进医学发展。

    最近一二百年,国内外少 见李时珍、华佗这样的医学大 家,可能只局限于分子原子等 微观研究,脱离了整体,是其 原因之一,所以医学需要整合 和转向。分化是医学发展的力 量,但整合是医学前进的方向。

    从宏观到微观的降维研究 重要,但最后要升维到整体, 再到人体,升维就是整合思维。 把不同层次降维思维的微观研 究 结 果, 再 回 到 升 维 宏 观 的 层次去分析和把握,形成一次 次闭环研究,更能推动医学发 展。我国首先创新提出的整合 医学得到了国内和国际业界的 认可。2023 年 3 月,中办、国 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 提出到 2035 年,形成与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 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 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 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深信未来中国可以培养 出更多不仅懂微观技术,更懂 整合思维、应用整合方法的医 学家。

                                                                                         丛斌 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

1712064931675.png

   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技术 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研究范式的 转变,这从根本上促进了生命 科学研究的进步。因此,有必 要建立新的科学范式研究生命 科学领域的三大基本科学问题, 即解析人体微观结构、揭示人 体微观结构间的关联关系、探 索人体微观结构及其功能的时 相性变化规律。而构建全息人 体数字模型则成为研究生命科 学领域的科学创新路径。

    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 长丛斌院士介绍,“数字生命与 全息人体”重大研究项目借鉴了 中医本体论与整体观的认识论和 方法论。通过解析生命物质和非 生命物质演变的四维空间运行规 律,建立信息科学、脑科学、物 理学、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和中 医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平台,实现 对数字生命、全息人体、生命活 动本质的全面系统刻画。

                                                                                          范先群 打造医学教育“交医方案”   

1712065015546.png

   “远古时代,人们把疾病 问题归于神灵;当今社会,人 们将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技术用以促进医学研究和临床 诊疗。回望几千年来的医学史, 医学发展就是一个祛魅化、实 证化、技术化、精准化、智慧 化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医 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娓娓道出 医学教育的“交医方案”: 以育 一流人才、做一流学问、建一 流学科、创一流服务为抓手, 推动建设一流医学院。 

   “医学教育是一个学无止 境的过程。医学知识的传承需 要医学教育,而医学教育的发 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进。” 范先群表示,面对医学科技日 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医学院主 动求变,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 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聚焦主 干学科进一步提升,办出特色、 创建一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 医德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 程、全方位,培养有灵魂的卓 越医学创新人才;按照政治强、 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 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造就一 支名师名医队伍;加大基础临 床研究,用好各类研究平台和 附属医院资源,不断产出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贾伟平 探索慢病管理“上海模式”

1712065107533(1).png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慢性病防控的形势越来越严竣。 中国 3.1 亿高血压、1.25 亿糖尿 病、1.37 亿慢阻肺患者,给国 民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上 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贾伟平院士强调,中 国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 88.5%,80% 的医疗费用用于慢 病防治,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给 医保基金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上海 探索出了慢病防控的“上海模 式”。贾伟平介绍, 2015 年, 上海市开展了“以糖尿病全链条 防治推进医防融合管理”的“健 康云平台”建设。该平台对接 上海健康网大数据平台,以“上 海市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 系建设”为突破口,探索 “医 防融合、全程有序”的慢病综 合防治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健 康云 APP,可进行糖尿病高危 人群评估,接受早发现及并发 症筛查的市民可查阅筛查结果。

     她提出“全人全程健康管 理”,即从头到脚、从分子到 器官、从心理到环境的“全人” 健康管理,从生到死的“全程” 健康管理。贾伟平强调,大健 康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从 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健康、 疾病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在联 系。不能得了病才临渴掘井, 要未雨绸缪关口前移,着力夯 实社区防控基础,不断觉醒全 社会的健康意识,全力推进糖 尿病治疗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

                                                                                         王建安 医生要做有心人

1712065204371(1).png

  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能够更 深层次地关注患者生命健康的内 涵,推动疾病诊治方案的进步, 甚至挽救更多的生命,那么答案 一定是临床研究。浙江大学医学 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 院士开宗明义地指出:临床研究 是人类驱动力最强的研究。

    “医生要做有心人,科研课 题就在身边,取之不尽,关键在 于如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临床科 学问题,并产生科学假设,最终 通过临床研究给出答案,而这是 真正的临床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 本素质。”王建安总结了成为临 床科学家的 8 个关键要素:创新 爱好、情怀责任、敏锐洞察、深 悉方法、时间管理、持续学习、 团队领导、全球合作。 

   王建安指出,一项好的临 床研究要保证目标简单,过程 严谨。同时也不必纠结于“新 发明创造”,临床研究的贡献 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老方法的 重新组合、治疗方案的顺序变 化、药物剂量的调整也是“新 发明”,只要能够提高治疗的 有效性。

                                                                                         马骏 让鼻咽癌成为历史

1712065297154.png

   中国作为鼻咽癌的高发国 家,每年新发病例数量庞大,其 中华南地区的发病率尤为突出,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山大学 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院 士表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 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心) 在鼻咽癌的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 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 

   马骏介绍,针对不同医疗中 心之间在治疗方案和执行上存 在显著差异,导致患者接受的 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晚期鼻咽 癌的治愈率低;患者接受治疗 后生活质量差等问题,中心研 制了“鼻咽癌放射靶区危及器 官人工智能勾画平台”,引领 鼻咽癌放射治疗从人工迈入人 工智能时代;制定晚期鼻咽癌 增效的放化综合治疗“中国方 案”,显著提高了疗效;创立 了低风险鼻咽癌解毒治疗新策 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马骏介绍,经过 20 余年的 不懈努力,中心团队已经将鼻 咽癌的 5 年生存率从 90 年代的 60% 提 高 到 了 目 前 的 86%。 然 而,他们希望通过精准治疗进一 步将鼻咽癌的 5 年生存率提高到 90%,使鼻咽癌成为一种慢性病, 并最终让鼻咽癌成为历史。

1712065337955.png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