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3-28 总第83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3-28 总第830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0期

发布时间:2024-03-28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现场报道

标题导航

麻醉时刻:学科发展与职业荣光

发布时间:2024-03-28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 记者 张玉辉  阅读: 829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1712195547983.png

    医师报讯(融媒体 记者 张玉辉)“这不仅 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交 融,更是一次对麻醉医 学发展的深度探索与前 瞻。”第九届医学家年会 上,“麻醉时刻”专题汇 聚领域多位权威专家,深 度挖掘麻醉学在精准医疗 新时代的战略性新定位与 广阔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 医院麻醉科主任缪长虹 教 授 以《麻醉策略如何 影响肿瘤免疫?》为题, 剖析了麻醉及围术期管 理在肿瘤战役中破冰前 行的新角色,其研究成 果为助力肿瘤免疫治疗 疗效提供了相关的理论 支撑与实践导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副 院长姚尚龙教授深情回顾 《我的成长之路》,以其 深厚的专业积淀和丰富的 人生感悟,启迪年轻医者 的成长航程,为麻醉医学 的人才梯队建设及学科创 新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源泉。该环节由上海长征 医院麻醉科主任袁红斌教 授主持。

1712195615759.png

1712195675050.png

1712195723111.png

                                                                             麻醉策略与肿瘤免 疫:新角色新挑战

                                                                            聚焦围术期管理 对抗肿瘤复发转移挑战

    面对这一现状,世界各 国政府纷纷加大对麻醉学科 的扶持力度,中国政府同样对 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对 麻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多次 战略部署,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文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麻醉 学科的快速发展步伐。 

    中山医院麻醉科作为中 国麻醉学科的发源地之一,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与医 生携手创造出许多在中国乃 至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医 疗成果。作为国家医学中心 的平台学科以及复旦大学规 模最大的麻醉临床教学基 地,中山医院麻醉科的工作 不仅涵盖了临床实践,更强 调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深耕 细作,坚持以临床实际问题 为导向,聚焦于满足临床需 求的科研攻关。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 主要疾病 ,全球范围内约 每 6 名患者中就有 1 例因肿 瘤死亡。这些严峻的形势促 进了肿瘤治疗手段的迅猛发 展,但在临床实践中以外科 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仍是解 决实体肿瘤最主要的手段。 对于接受肿瘤手术的患者而 言,肿瘤术后转移和复发是 患者预后和转归最主要的因 素 之 一。

    作为一位资深麻醉医师,缪长虹深 切认识到麻醉医学的发明与应用象征着人类对抗病 痛、深入探索生命奥秘的新纪元。缪长虹介绍,经过 170 多年的演进,麻醉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 其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领域不断产 出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尽管如此,全身麻醉机制等 诸多重大科学问题仍未阐明,并被列为全世界 125 个最重大的未解的科学难题之一。

   手术创伤、应激反应、麻醉 策略等围术期动态变量因 素,以及肿瘤自身的生物学 特性和病理分级等不可控因 素,都会对患者的抗肿瘤免 疫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围手术期,尤其是手术 当日,是肿瘤新发病灶和微 转移风险急剧增高的关键时 刻,而在手术当天许多关键 环节如手术创伤管理、血液 制品使用、体温调控等均由 麻 醉 医 生 主 导。 早 在 2015 年的《自然》杂志中已有观 点提出,优化麻醉策略不仅 能改善肿瘤患者手术后的预 后,而且还能改善其长期生 存质量和预后。

    基于这一深刻认识,缪 长虹及其团队展开了针对性 研究,他们认识到最大限度地 维护肿瘤患者抗肿瘤免疫功 能是麻醉医生面临的新课题、 挑战与使命。促进患者加速康 复的新的禁食策略而被微创 外科津津乐道,但对于肿瘤患 者而言,其康复目标并不同 于普通外科患者,他们更为 关心的不仅仅是早一点下床、 早一点出院、早一点回家,更 是手术后的长期生存期、转移 和复发的风险。

     通过对术前禁食时间策 略的深入探究,研究团队揭 示了延长术前禁食时间可通 过抑制肿瘤微环境 中的巨噬细 胞促极化, 进而抑制 肿瘤生 长; 同 时, 他 们阐明 了禁食状 态诱导肝 癌细胞凋亡 的机理,及禁食对于保持抗 肿瘤免疫功能的积极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国 内重要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 更引起了耶鲁大学教授的高 度赞扬,认为这些发现为未 来基于营养干预的肿瘤免疫 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改善肿瘤患者预后 提升临床实践水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全身麻醉 结合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 外镇痛的复合麻醉策略,经 研究证实这种策略有利于提 高具有免疫保护功能的 T 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比 例。在麻醉药物选 用上,团队提出 了限制阿片类药 物的使用,倡导 多模式镇痛策略, 目的在于改善肿瘤 患者的中远期预后, 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一 系列临床研究和药 物新用途的突破。

     基于上述研 究,缪长虹团队 撰写了系列专家 共识,并成功立项 国家科技部有关老年 疼痛,特别是老年肿 瘤患者疼痛控制技 术研究的重点研 发项目。同时, 他们建立并推广 了智能型患者自 控镇痛系统数据 库,该系统已在 28 个省区市广泛应用,拥 有 72 项知识产权。 

    在麻醉药物优化方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 的研究发现,异丙酚能抑制肿 瘤细胞的糖酵解过程、减少肿 瘤细胞的粘附能力,并有助于 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增 强免疫细胞的浸润,这对于肿 瘤手术患者,合理使用麻醉药 物、理解并应对肿瘤细胞独特 的代谢途径及其对免疫系统 的作用至关重要。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 缪长虹及其团队在多个研究 层次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不 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 论文,还赢得了上海市科技 进步一等奖等荣誉。这些成 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 临床实践水平的升级,对中 国麻醉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麻醉人生成绩 四项

   姚 尚 龙的学术 生涯经历 了两段关键 性的高等教育 阶段,起始于皖南 医 学 院, 随 后 在同济医科 大学完成研 究生阶段的 学 习。 在 他 的学术成长过 程中,有三位关 键人物起到了决定 性的影响,分 别是硕士研 究生导师 刘俊杰教 授、 博 士 研究生导 师金士翱教 授,以及中国麻 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曾 因明教授。曾因明教授 的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 精神,以及他对麻醉专 业的无比热爱与专注, 深深烙印在姚尚龙教授 的心中,成为他职业生 涯的光辉典范。

     姚尚龙一生的重要 节点可归纳为四项核心 成就:第一,不断提升 自身学术素养;第二, 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学术 团队组建;第三,着力 培育高端医学人才;第 四,积极参与众多社会 公益活动。 

                                                                                         从科研到临床 创新医学之旅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过程中, 麻醉医学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改变了以往社会认知 中较为薄弱的形象。姚尚龙分享了他在麻醉学领域的人 生轨迹和发展历程,将其总结为“我的成长五步曲”。他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麻醉医学专业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即使这个专业曾遭遇低估,但他坚守信念,倾尽 一生心血为之奋斗。

     在学术研究领域, 姚尚龙的主要贡献集中于围术期器官保护、产 科麻醉分娩镇痛、转化 医学等方面。特别是在 围术期器官保护研究 中,他开创性地“从炎 症消退障碍”角度探讨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和 干预策略,这一工作荣 获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包括一项重点资 助。100 余 篇 SCI 论 文 发 表 在 IMMINITY, IJS,A&A,柳叶刀子刊 等刊物。 

    此外,姚尚龙领导 的团队在心脏保护方面 亦取得重大突破,首次 证明了远端缺血预处理 对改善心肌损伤的有效 性,相关成果分别发表 在《欧洲心脏期刊》和《循 环》等国际权威杂志上。

     在数字化医疗方面, 他组织动员各大医院推 动中国风险评估和管理 的发展,并大力推广分 娩镇痛技术,使得中国 的分娩镇痛率从不足 1% 大幅提升至接近 30%, 正全力向发达国家水平 靠拢。他们主导制定了 分娩镇痛的相关指南和 共识,推出了中国分娩 镇痛的标准操作规程, 并获五项部省级科技进 步奖。

   在医疗器械转化方 面,姚尚龙的成绩斐然, 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就开 始研发第二代视频喉镜, 历时 30 年研发出第三代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的可视管理系列喉镜, 产品获中国、欧洲和美 国 FDA 认 证,40 多 个 国家销售,国内市场占 有率第一。此外,共拥 有 66 项 专 利,26 项 发 明专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 醉 科 经 过 70 年 的 积 淀 与发展,现已跻身为国 内一流的麻醉学科,连续多年在复旦大学排行 榜上名列前茅,且拥有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众 多国家级、省级重点建 设项目。姚尚龙亲手培 养了 96 名博士研究生和 130 多 位 硕 士 研 究 生, 其中不乏如人民英雄张 定宇,长江学者,国家 百千万人才,全国五一 奖章等优秀博士研究生, 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 关键作用。                                  

                                                                                        二十年矢志不渝 健康扶贫之路

    自 1998 年开始,姚 尚龙投入健康扶贫事业, 连续坚持近 20 年,足迹 遍布湖北、西藏山南、 新疆博州、宁德闽东、 云南临沧、江西萍乡、 陕西延安等偏远地区的 医院,开展减免诊疗费 用、实施远程医疗援助 等活动,募集捐赠医疗 设 备 4000 余 万 元 给 近 300 家基层医院,其事迹 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 道,并获 2015 年中国消 除贫困感动奖。他认为 健康扶贫不仅仅是任务, 更是医学人文关怀与社 会责任的体现,他倡议 更多医学专家投身健康 扶贫事业,共同为我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在回溯自己的职业 生涯时,姚尚龙深受中 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的 人生哲理影响,始终遵 循着“寻路、认路、赶路、 带路、适时让路”的人 生法则。“应当让新一 代青年才俊接过接力棒, 传承‘长江后浪推前浪’ 的精神,我坚信中国麻 醉医学科在未来必将绽 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姚尚龙呼吁全体麻醉及 医学同仁齐心协力,为 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做出 更大的贡献。

12-麻醉.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