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胡晓峰,来到了海拔4500米的西藏,踏上了那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
来到西藏那曲后,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心悸、记忆力下降等严重的高原反应无时无刻不折磨着胡晓峰,更让他感到艰难的是,这里很多基础的抢救药品都十分缺乏,所有检查、检验项目都是最初级的。胡晓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他的积极协调和沟通下,克服重重困难为那曲调来了20余种药品。
在那曲,藏民基本都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因为多数比较贫苦,很少在疾病早期就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一天深夜,刚刚吸氧入睡的胡晓峰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只听那头说了一句“胡主任,您快来啊!来了一个咯血的患者,要不行了!”他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往医院赶。经检查,确定患者为急性左心衰,不停地咯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生命危在旦夕。胡晓峰沉着冷静,马上组织抢救。随后,患者呼吸血压渐渐平稳下来,患者意识逐渐开始清醒,一条鲜活的生命得救了。门外的藏民家属像拜菩萨一样的感谢他。而这时胡晓峰却因为缺氧症状加重而晕倒……
那曲中心医院的医疗水平处于上世纪90年代,很多医疗技术和制度都不够完善。胡晓峰在临床工作之余,还帮助当地医院建立和完善了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危重病人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
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在给那曲人民带来医疗福音的同时,与胡晓峰感情深厚的姥爷去世了。可身在5000公里以外高原的他只能默默承受亲人去世的伤痛。刚上高一的儿子、70岁的母亲,都留给了妻子一人照顾,作为父亲、作为儿子、作为丈夫的他心里很愧疚。
而愧疚更激发了他对援藏事业的斗志。他说:“一年后我就要离开这里,我要努力为当地人民服务,要给当地人民留下带不走的医疗财富。”
一个东北硬汉在援藏的一年时间里瘦了50多斤,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当地培养了十几名心血管医生;不仅积极协调为那曲调来了20余种药品,缓解了这里人们缺少药品的现状,还帮助医院完善了多项核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