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等再次发现
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和贝锦新教授研究团队完成了一项鼻咽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TERT/CLPTM1L和CIITA),成果发表于遗传学领域专业杂志《人类分子遗传学》(Hum Mol Genet.7月20日在线版)。
鼻咽癌是多发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又被称为“广东瘤”,高发于我国南方广东、广西、湖南、香港、澳门等地区。临床研究表明,早期患者总体疗效好,5年生存率达90%;而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处于晚期,疗效差,5年生存率约为50%。因此,高危人群筛选和早期诊断是鼻咽癌防治关键环节。寻找与鼻咽癌致病因素是开展发病预测、筛选高危人群和实现早期诊断的重要基础。
主要研究者之一贝锦新教授介绍说,曾益新院士多年来牵头建立的鼻咽癌样本资源和基因数据库,是这项鼻咽癌遗传学研究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在此研究中,国内外研究者发现了两个新的鼻咽癌易感SNP位点rs401681(TERT/CLPTM1L)和rs6498114(CIITA),进一步揭示了鼻咽癌的发病机制。此外,EB病毒编码基因与这些易感基因的功能联系,再次提示鼻咽癌发生过程中EB病毒的重要角色。该研究还提示,后续遗传学分析需关注低频率和罕见的基因变异与鼻咽癌发病的相关性。
随着更多鼻咽癌遗传易感基因的确定,联合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科学家们将能够不断改进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优化,最终获得精准、易用、高效益的鼻咽癌发病预测芯片产品,开展鼻咽癌高危人群筛查,并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和针对性的预防,最终减少鼻咽癌的危害。
黄慧强团队治疗NK/T细胞
淋巴瘤方案被美国指南推荐
2016年最新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首次推荐,我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团队的P-Gemox方案(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作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之一。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标准化疗方案。黄教授团队发现P-Gemox方案与国外常用方案的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低。ENKTL迄今仍无标准化疗方法。
为寻找高效低毒的方案,早在2008年,黄慧强教授及其团队对P-Gemox方案进行了深入探索。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发现,与目前国外常用SMILE(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培门冬酶/依托泊苷)和AspaMetdex(培门冬酶/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化疗方案比较,近期及远期疗效都相当,最大的优点是不良反应低和应用简便,可以在门诊执行,治疗成本低,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