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使然,每个医生心中都有一颗公益心,都需要一个释放的平台。为救助老年黄斑变性(AMD)眼病患者,2015~2016年,一批有责任感和公益心的眼科医生在 “朗视界 沐光明”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将最美的医者身影留在了老少边穷等地区,一次次的义诊、送药,让温馨的医患故事不断上演。
从本周开始,本版将开启“我的公益故事”栏目,连续刊登这些眼科医生的故事。让我们在领略他们的风采中,感受医者的价值。
“朗视界 沐光明”公益基金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与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
雷霍:社会人的社会责任
▲ 本报记者 杨萍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读的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看的是《闪闪的红星》,唱的是《映山红》,从小对革命老区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我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及时、最完整、最好的治疗,更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恢复到最佳视力,有最好的生活质量。到了革命老区义诊,颇受触动。义诊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医生为患者提供的帮助,有些是有力的,有些却是无力的。无力在于医生并非对所有疾病都有办法,对于未知的疾病,目前手段无法根治,可医生也不能抛弃患者,只能是宽慰、尽可能的帮助。”
这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雷霍教授参加公益活动的最大感受。
一位老先生得到了雷霍尽可能的帮助。老先生患老年黄斑变性病眼病多年,单眼失明,雷霍建议他做进口药物治疗。三天后,患者病情稳定并有好转,便不再接受治疗。后经询问,雷霍得知,老先生因治疗费用太高怕连累子女而放弃治疗。
“当时正好康弘在做公益项目,我帮老先生联系了项目负责人。经过评估,康弘决定向老先生伸出援手。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患者视力维持在0.2~0.3,现在可以自己打电话、看短信。”雷霍介绍。
雷霍认为,眼病患者对视力的渴求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而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资助,当企业成长起来后,尽己之能回报社会,很值得称道。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单是医生的责任,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公益活动,全社会都有责任去推广。在任何环节,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多做一些事。”雷霍说,“这是我们社会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崔海滨:黑土里种光明
▲ 本报记者 陈朝阳
从医32载,救治患者无数,黑龙江省眼科医院副院长崔海滨在黑土里种光明,造福一方百姓。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及眼底疾病玻切手术的治疗专家,崔海滨除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以外,还始终保持着一颗对患者的真诚之心。
从事医疗工作的30多年来,崔海滨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奔波于病房诊室,用自己的汗水,还患者一片光明。不知有多少次,他放弃了自已的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患者对于他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人。
“好医生都没有假期,患者的期待总能让你不自觉地就放弃了休息。”崔海滨说,踏入医学门槛,就意味着奉献。
曾经有一个刚刚出生40多天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被许多大医院婉拒后,家长慕名来找到崔海滨。看着家长焦虑而期待的目光,崔海滨仔细地检查了患儿的情况后,为患儿实施了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患儿奇迹般地看到了玩具,并可以捕捉物体,朴实的家属不断地给崔海滨鞠躬行礼。
一位爱好阅读的老人,因为青光眼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老人变得性情暴躁,并常有自杀的念头。求治了几家医院都认为恢复视力的可能性极其渺茫。崔海滨为其手术后,当揭纱的时候,老人突然痛哭起来,正当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时候,老人激动地说:“我终于看见啦!我终于看见啦!”
从众多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后大悲大喜的情感转换中,崔海滨对“黑暗”与“光明”的理解比常人有着更加具体和深刻的体会。为此,他倾注全部心血,竭尽全力为眼疾患者打开心灵之窗,并且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开展面向贫困人群的“爱心手术”。
“每一次参加公益活动,都是心灵的洗涤。我在援助,我也在受教育。”崔海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