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私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中占主体地位,对于这些医院而言,只有其经营“入”大于“出”才能存活。 那么,这些医院是怎样竞争的呢?竞争中患者的意见占多大份量?
争抢患者
对于患者自己可以判断质量而且自付额很高的服务项目,患者往往自己决定去哪家医院就医。
最好的例子是分娩。待产母亲关心离家距离、分娩方式(自然生产、宗教定向、服务态度)等,这些信息很容易获得,且有充分时间比较,这在心肌梗死、交通事故等情况下是做不到的。从保险角度上,分娩可预期,意外发生率低,报销形式多采用分担或是固定数额,差额由患者负担。
鉴于此,医院必须积极地用价格与服务竞争患者。研究发现,免费婴儿服装、精致的三餐、产后随访,乃至于“固定价格”包装最有吸引力。
门诊患者更可能自己挑选医院,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对价格与医疗质量关注并不大,对表面文章(优质食品、服务态度、舒适环境等)的反应要远强于对诸如死亡率,手术数量以及收费标准等真正的医疗服务指标的反应。因此也需要市场攻略,例如提供往来交通等。
争抢医生
对于住院患者而言,其住院决定权完全在于医生。这意味着医院竞争目标应该是医生而不是患者。为了博取医生忠诚,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如签约奖励、收入保证、搬家补助、承诺本院其他医生转诊等。在偏远地区甚至有“签约奖金”。
医院的名声,技术含金量可以协助医生开展业务。例如,一家医院建有本地区唯一的心导管室,它肯定会吸引到本地区有此项技能的心脏科医生,由医生再吸引更多的患者。这种竞争可以导致医院间“军备竞赛”,而医院在设备更新上的过度竞争肯定会导致效率降低,成本大增。
竞争保险合约
如今,保险公司一般直接与医院签约,商定固定的优惠价格,然后限定自己的患者必须去签约的医院就诊。健康维持组织(HMO)形式的保险网甚为苛刻,甚至会威胁医院将自己的大批患者转往医院的竞争对手,除非保证HMO能够得到医院所能给予的最低价格。因此,竞争合约可以迫使医院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
既然签约的双方是医院与消费者的集体代表——保险公司,这样大规模的统筹安排下就不可能顾及单独患者的需要或是医生的自主权。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患者的意见对于医院运作的影响力大概只有 3%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