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的理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近50年心脏康复已经由起步阶段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心脏康复已成为完善的心脏康复独立学科。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医疗领域最有优势的方面是中医学。
结合我国的国情,中西医结合是心脏康复的最佳选择。中医治疗的模式强调“自然-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的和谐,这恰恰是心脏康复患者最迫切的需求。随着医疗模式的深入,心脏康复的目标人群已从单一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等延展至慢性心衰和外周动脉疾病。
心脏康复涉及患者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培训、生活方式改变指导(戒烟/饮食/运动/睡眠管理)、循证用药(个体化调整药物类别和剂量、控制危险因素和提高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评估与改善、职业康复回归社会,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因此可从四个方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模式。
心理康复 西医心理学的诊断标准是用心理量表和治疗性的心理咨询、药物调节植物神经失调的方式。中医康复学认为,精神摄养 作用、气功、瑜伽、针灸按摩和自然环境(如森林、日光、空气、泉水、园艺及花卉)等多种方法也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此外,中医康复学还推崇多种怡情养性的好方法(如书法、音乐等)。
饮食调理 西医提倡的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在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医提倡“药食同源”的理论,心脏病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茶、药膳、药粥以促进恢复。这种食物疗法也为心脏康复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运动康复 西医认为,运动是心脏康复程序的核心部分,包括有氧运动和阻抗运动。运动康复会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加速侧支循环的形成。但中医运动康复提倡精神意识形体运动,身心交融、高度统一,且运动的动作和缓、形神和谐。如把中西医运动康复理念结合在一起会增强人体的潜在机能,从而达到一个高水平的治疗水准。
在英国,建议冠脉支架置入术或心肌梗死患者2~4周后开始康复锻炼,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4~6周开始康复锻炼。
药物康复治疗 西医提倡一级预防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要适当降压、降脂、降糖。二级预防是对冠心病患者的常规用药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降脂、抗血小板的治疗。
中医提倡活血化瘀、益气养心的理论。这些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中对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心脏康复的药物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最好、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