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12-17 总第43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12-17 总第434期
返回上层

总第434期

发布时间:2015-12-17

关注

标题导航

雾霾肆虐下的救赎(上接第2版)

发布时间:2015-12-17来源:《医师报》作者:杨萍 张雨 裘佳 董杰 赵佩 于伟  阅读: 50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雾霾相关研究】

除了雾霾与疾病的关系,雾霾的组成、雾霾与吸烟哪个更严重、雾霾对特殊人群的影响等都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关注点。

雾霾含1300多种微生物

2014年,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朱听研究员课题组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鉴别出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微生物组分,其中包含1300多种微生物,细菌占八成以上,另外还有少量的古细菌和病毒,绝大部分为非致病性,但也含有极少量可能致病或致过敏微生物的DNA序列。如一种名为肺炎链球菌的细菌,其DNA序列相对丰度为0.02%~0.08%,其对健康人群的危害很小,但可能让易感人群感染肺炎。(Environ Sci Technol 2014,48:1499)

吸烟与雾霾,谁更严重?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新明课题组在《环境科学和技术》上发表一项研究,对吸烟的致癌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首次对我国市售香烟烟气中56种多环芳烃(PAHs)及其烷基化、含氧、含硫衍生物进行了广谱测定,绘制了相关指纹谱。结果显示,我国市售香烟中,苯并(a)芘等效浓度平均高达每支72 ng。研究者表示,这意味着吸一支烟,苯并(a)芘摄入量相当于在雾霾天呼吸3天。 

2014年4月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探讨了吸烟与PM2.5对肺癌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吸烟带来的肺癌发病与死亡风险是雾霾的10~15倍。高PM2.5暴露组的吸烟者比低PM2.5暴露组肺癌风险增加的程度要比不吸烟者高很多(271.78/10 万人·年和216.69/10 万人· 年)。(Am J Epidemiol. 2014,180:1145) 

雾霾使婴儿低出生体重率增加一成

老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暴露于雾霾下的影响也是常被关注的话题。美国《环境与健康展望》发表的一项大型国际研究证实,接触过较高水平的某些空气污染物的妊娠女性更易产下体重不足的婴儿。(Environ Health Persp.2013年2月5日在线版)

该研究侧重于两类有害空气污染物:PM2.5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通过计算,PM10每增加10 μg·m-3,婴儿出现体重不足的几率便增加3%,并且其体重的总平均值减少9 g。结合PM2.5暴露的信息,随着每个中心暴露在可吸入颗粒物的水平增加,婴儿低出生体重的几率增加10%。

【应对雾霾】

用空气净化器  “毒气”能远去?

“没法呼吸了!”

“连屋里也被‘烟雾’笼罩了!”

“去哪能呼一口新鲜气儿啊!”

……

雾霾天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与影响,虽然并未得到全面证实,但号称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的空气净化器,以及有“防毒面具”之称的口罩究竟有无作用? 

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环境受多因素影响

据媒体报道,国内一项研究对市场上13种不同净化原理的空气净化器净化甲醛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小时有效清除率为9.3%~91.9%,每小时洁净空气量为2.6~74.4 m3。不同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差异巨大。

另有研究显示,空气净化器可降低室内约57%的细颗粒物浓度。空气净化器能否有效除去雾霾中的颗粒物等污染物与空气净化器的效率以及房屋面积等相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宋元林认为,“空气净化器对于改善室内空气有一定作用,但前提是室内是密闭的。不过,空气净化器的效果也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如果一直保持空气流通或频繁开关窗,则空气净化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空气净化器可改善密闭空间空气质量

既然空气净化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那么对防止呼吸系统疾病是否也有作用?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郭新彪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儿童、老年人、孕妇和一些慢性病患者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比较易感。当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时,使用室内空气净化器是一种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增进居室健康舒适的方法。

对此,宋元林指出,空气净化器一般在开机2个小时左右,室内PM2.5的指数会下降一半左右。“家中如果有对于环境比较敏感或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放置空气净化器,能帮助他们缓解呼吸系统疾病。”

雾霾防护口罩有必要进行研究和评估

目前国内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雾霾防护已成为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大量雾霾防护口罩在市面上销售推广。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郑劲平教授提示:

第一,防雾霾口罩的材质缺乏统一标准,市面销售推广的口罩质量参差不齐。

第二,假设防雾霾口罩里最核心的阻隔材料达标,可以有效地阻隔PM2.5等空气颗粒物。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口罩和面部贴合不严,呼吸气流可形成面罩的侧流和旁流,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质理论上还可被人体吸入,因此并不能完全阻隔所有危险因素。

第三,过滤效率高的口罩,呼吸阻力可能也会较高,影响佩戴的舒适性。而对于有呼吸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呼吸阻力的增加对这些患者的影响可能更大而不能耐受。所以,防雾霾口罩对于这部分尤其需要保护的人群效果有限。雾霾防护口罩的舒适性也应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第四,当前市面上的所有口罩都没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对防雾霾有效。而声称可以防雾霾的口罩,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也缺乏证据证明。

郑劲平建议,有必要对雾霾防护口罩进行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对于不同人群(健康人和有呼吸基础性疾病)临床实际防护效果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明确其防护效果。

blob.png

【海外借鉴】

英国经验警示治理雾霾不能靠“等风来”

63年前,也就是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的烟雾让整个城市都变得黑暗,大街上的路灯失去了照明作用,就连参展“牛展览会”的牛都有严重中毒的现象……

“伦敦烟雾事件”夺走逾1.2万人生命

在这几日中,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市民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和咳嗽症状严重。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爆满,医院入院申请、急救病床设备申请、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高峰。

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夺走了超过1.2万人的生命,还让更多的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或癌症。在这短短的不足一周的时间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伦敦烟雾的骇人之处就是在短时间内诱发死亡和急性病症,这次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时至今日,伦敦早已脱去的“雾都”的帽子,而中国,以北京为代表的一众城市却接过了伦敦60年前的接力棒……

“我们应对雾霾似乎只能‘等风来’。”民众的调侃尽显无奈。但需要指出的是,伦敦60年前的烟雾可不是被风吹走的,他们的很多经验对于我们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依法治霾

针对1952年遮天蔽日的“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给人们所造成的影响。为此,1953年伦敦专门成立了the Beaver Committee(比弗委员会),用来调查雾霾事件,制定对策。

1956年英国颁布了《Clean Air Acts》(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强制伦敦市区的工业电厂等全部关闭,只能挪到郊区,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里禁止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

即便如此,在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的雾霾事件。

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

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1980年之后,汽车数量暴增,尾气开始替代煤炭燃烧,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1993年,所有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减少污染。

2008年2月,伦敦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升至每天25镑,闹市区停车位月租高达650镑,全球之首,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能源结构30年不变

我国治理雾霾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其他小打小闹式的治霾策略并非主要矛盾。

据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70.7%,天然气仅为3.2%;2013年煤炭占比69%,天然气仅为3.4%。30多年的时间,我国能源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相比于煤炭29.1%,天然气24.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能源结构不调整,治理雾霾恐怕只能“等风来”。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