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最流行的精准医学理念将个体化治疗体现得淋漓尽致,然其所需的高昂医疗费用支撑,显然不是我国众多癌症患者的最主要出路。我们应该发展中国特色医学,在追求新技术、新手段的同时,传统的“多、快、好、省”方法不应被摒弃。
精准医学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通过不同患者疾病的分子特征,设计各不相同诊疗方案。虽然精准医学治疗理念已在我国渐渐普及,但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条发达国家的抗癌之路并不适宜在中国广泛开展。
欧美国家抗癌费用,数年来有增无减。目前,英国卫生经费中用于癌症的比例占5.6%、法国7.7%、美国9.2%、德国9.6%。由医药企业推动的靶向药物治疗癌症路径,因内中夹杂利益驱动等因素,价格昂贵。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间,美国用于癌症的医疗费用翻了一倍以上,且增加的费用大多由患者自己支出。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癌症患者人数众多,诊疗规范全盘西化,显然不是办法。欧美国家抗癌费用迅速上涨的“老路”,我们无需重蹈覆辙;从国家自身情况出发,注重实效,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找到更适宜的技术、更经济的方法才是最佳路径。
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原创医疗技术并不多,甚至以往富有中国特色、曾被临床广泛证实的有效诊疗方法还在渐渐消失。如小夹板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技术治疗急腹症等,都是具有中国医学特色的“多、快、好、省” 的治疗方法。
然因定价低、人工服务成本高、医生数量跟不上等客观因素,加上西医技术“夹击”,这两种诊疗技术在临床已鲜有踪迹。
抛弃简便而“价廉物美”的诊疗技术,一味普及西医高精尖技术,并不能解决大多数百姓的实际问题。被临床广泛认可的适宜技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找寻其起效机制,可焕发其内在生命力,让更多患者受益。
在癌症方面,从“多、快、好、省”来说,西医负责消灭癌细胞,中医可改造癌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消灭与改造并举,将是“中国式抗癌”的出路,这也有利于解开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难解的“抗癌迷局”。
(复旦大学新闻中心孙国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