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为《今日说法》栏目做嘉宾的过程中,频频遇到让我尴尬的问题:有的医院将无名氏患者放置在其他医院门口;有的医院将欠费仅百余元的重病残疾患儿强行送回家里;有的医院将无人认领的死胎尸体丢弃在河中……所有的当事人又似乎有道不完的委屈与无奈。
领导思维模式要重塑
我曾问过很多医院管理者,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他们的答案几乎千篇一律。首先想到的是政府,如果碰壁,将考虑“保守治疗”。
同一个人遇到不同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解决方式,我认为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医院不敢找政府要钱,为什么医院管理者们也想不到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呢?
这也不能全怪他们。“为富不仁”似乎是国人从小被教育的。加之,公立医院和医院管理者往往都是有级别的,还不习惯向富人要钱。所以,医院管理者即使要钱也只会找与医院有经济往来的富人——医药企业。
早在2007年,《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暂行办法》便出台。然而,实践中,这一立法初衷被扭曲和异化,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将《办法》视为可以向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索贿的“保护伞”。更可怕的是,连一些地方红会甚至学会、协会也参与其中,变相通过《办法》帮助医疗机构在15%加成之外捞些好处。
所以,医疗慈善首先要做的是重塑医疗行业的行风和卫生行业领导、医院院长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否则,单纯立法将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30余载,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乃“市民”力量之崛起。卫生行业领导干部的思维模式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变化。医疗行业必须拆除思想深处的行业之墙、医院之墙,将“帮助患者”作为超越“救死扶伤”的新行业目标,才可能自己想出解决困难与问题的方法。
媒体是医院的朋友
“媒体是医院最好的朋友。”听到这句话,估计很多卫生行业管理者会一头雾水。然而,管理者必须明白媒体是当今医疗行业沟通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效途径。医疗机构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者,而社会上更有许多希望帮助别人的好心人。“陈光标君”之数量绝非少数,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媒体和记者们的积极作用。医院绝不缺少故事,绝不缺少需要辅助的对象,而实际上更多的帮助只需要几千元的小额捐赠即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
中国医疗机构之所以觉得慈善很遥远,就是因为在领导和医院管理者的思想深处,还在把医院当企业办,而非公益慈善机构。实际上,慈善应该在医院处处可见,医疗机构应当有专门的部门、专人负责这些工作,决不能把医院的职能简单地限定于“治病救人”。20张床配一个保安,一定不如20张床配一个社工(志愿者)!
医院必须行动起来,可以和媒体定期开设慈善专栏、大爱栏目;聘请当地的知名企业家成为医院的理(董)事会成员;设立社工部招募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向慈善组织、草根组织、爱心个人敞开大门,与其合作开展义卖等项目;设立慈善感恩墙,将帮助别人的人和受帮助者的名字镌刻在医院建筑物和围墙上;设立小额辅助基金,对特别困难的患者免收、减收医疗费用;通过院内规章制度将剩余药品给特别贫困患者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