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脏康复体系的发展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经历了尝试、发展、倒退、再起步的过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国情发展我国心脏康复事业,势在必行。我国心脏康复主要聚焦五大发展趋势。
从心脏病患者的“早期活动”到“以有氧运动为基础的全面的运动康复” “心脏病患者应该静养”已成为历史。心脏病急性发作后的幸存者应该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各种心脏病患者单纯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是不够的,还应补充抗阻训练、柔韧性和平衡训练。
有氧运动主要增加容量负荷,锻炼心肺功能;抗阻训练主要增加后负荷,提高冠脉灌注压,改善心肌缺血,并通过增加肌肉质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改善糖脂代谢,对肥胖、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此外,近年研究表明:肌力与死亡率呈负相关。因此,有氧运动是基础,抗阻训练是必要的补充,不可相互替代。
心脏康复的对象不局限于器质性心脏病,还包括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老年人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包括二级预防,患者是否参与心脏康复计划,其结局是完全不同的。康复效果好的患者,完全可以达到正常人的生活质量。
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对老年人采取“医养结合”的策略,是合理、有效的途径。
全面的心脏康复手段——“五大处方” 心脏康复单纯采用运动疗法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药物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处方”,其中,药物处方是心脏康复的基础,“五大处方”缺一不可。
全程关爱与全程康复 心脏病的康复从急性期开始(Ⅰ期康复),主要目的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出院后的门诊康复(Ⅱ期康复)主要目标是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家庭和社区康复(Ⅲ期康复)是一个终生随访、保持健康的长期过程。
其中,Ⅱ期康复是核心,是连接Ⅰ期和Ⅲ期康复的桥梁。让每一位心脏病患者享受到全程的关爱及全程康复,也是心脏康复的目标。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脏康复项目 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近年发展明显加速。现阶段,我国已开展的心脏康复模式有三级综合医院的心内科、心血管病研究所、老年科和康复医学科,此外还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医院、基层医院及疗养院等。
结合当地实情及医院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心脏康复项目,尤其是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程序必将促进心脏康复在我国全面落地。
随着心脏康复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心血管病发病率下降的拐点必将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