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3-17 总第44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3-17 总第444期
返回上层

总第444期

发布时间:2016-03-17

感染

标题导航

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流感

发布时间:2016-03-17来源:《医师报》作者:赖国祥  阅读: 60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流感流行病学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发病率高。全球每年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发生流感,大部分流感患者可以自愈,但也可出现肺炎、脑炎或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流感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分为甲、乙、丙三型。包括甲、乙流感,新甲型H1N1流感和人禽流感等。2009年全球暴发新甲型H1N1流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季节性H3N2流感、乙型流感、H5N1及H7N9禽流感疫情、同时散发H10N8、H5N6禽流感。

我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均推荐并强调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临床实践中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早期诊治策略尚不明确,尤其是对高危人群如婴幼儿、妊娠女性、老年人、重症患者的治疗策略缺乏规范。

据估计,全球每年有300万~500万例重症流感,导致25万~50万患者死亡。我国季节性流感疾病负担调查显示,2003-2008年我国北方和南方每年由流感引起的超额死亡率分别为18.0/10万和11.3/10万,其中死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者达49.2%和46.2%。2009年全球爆发新甲型H1N1流感疫情,住院患者中有40%~66%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肺炎,其中有22.9%~42.0%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部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2.7%~11.0%。

近几年随着流感的持续演变,医学界对流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进展在不断更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16,96:85),进一步规范抗病毒药物在流感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不同人群针对性治疗策略

成人患者在实验室病原学确诊或高度怀疑流感,且有发生并发症高危因素时,应在发病48 h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起始抗病毒治疗决策可无需等待实验室的确诊。若发病48 h后标本(咽拭子或痰)流感病毒阳性,亦推荐应用抗病毒药物。推荐抗病毒治疗疗程为5 d,病情严重或有病毒复制依据患者酌情延长疗程。

婴幼儿确诊或疑似流感时应尽早抗病毒治疗,儿童用药剂量与成人不同,但疗程相同。2岁以下儿童是发生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并发喉炎、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多。

老年流感患者常有基础疾病,是发生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妊娠或产后2周内的女性患者是发生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确诊或疑似流感时应尽早抗病毒治疗,推荐剂量与成人相同。中、晚期妊娠女性流感后易发生肺炎,可因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妊娠女性发病2 d未行抗病毒治疗死亡率明显增加。

重症和免疫低下患者在流感症状出现48 h内抗病毒治疗获益最大,症状出现48 h后抗病毒治疗仍可获益;肾功能正常者抗病毒药物剂量可加倍。


抗病毒药物是预防流感的有效辅助

抗病毒药物是接种疫苗预防流感的有效辅助措施,其预防流感的有效率为70%~90%,但不能替代疫苗,特别是为了减少抗病毒药物耐药株出现,不推荐大范围或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但在未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下与流感患者近距离接触的特殊人群,可考虑采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预防。


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现有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M2离子通道阻滞剂。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主要是选择性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入侵细胞和由被感染细胞释放,防止病毒播散,因而早期应用临床获益更大。对甲、乙型流感均有效。M2离子通道阻滞剂仅有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

常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M2离子通道阻滞剂及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共识列举了这些药物的疗效及用法。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