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昌平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卢斌峰教授及江苏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蒋敬庭教授共同在《临床肿瘤研究》发表论文。研究结果显示,作为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方法,射频消融术(RFA)被发现能在人原发性结肠肿瘤样本中引发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给予小鼠RFA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比单用其中一种方法能延长小鼠生存期。(Clin Cancer Res.2016,22:1173)
研究结果 RFA可引发免疫应答
肝脏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转移部位,约20%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存在肝转移(同期肝转移)。首先切除肝脏转移灶被认为是治疗肝转移主导的或原发肿瘤不可切除的或原发肿瘤易于管理的患者的最佳方案。对于这些患者,RFA被推荐为肝转移切除术的替代方案,尤其肝结节较小的情况。
RFA主要被推荐用于局部治疗,但之前很少有关于RFA免疫相关作用的研究。
研究者分析了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78例患者的肿瘤样本,其中38例在治疗原发结直肠肿瘤前,首先接受了治疗肝转移的RFA。结果发现,RFA治疗肝转移后,原发结肠癌的T细胞浸润有了显著的增加,同时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免疫抑制分子PD-L1表达水平也有所增加。
RFA的这种作用提示,应用RFA有可能使原本对PD-1为主的免疫治疗无缓解的结直肠癌患者变为可缓解患者。
随后,研究者在小鼠模型上进行了实验,发现抗PD-1抗体能有效抑制RFA介导的PD-L1上调,RFA与PD-1阻断剂联用比单用两种方案更有效。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上已可用于结直肠癌患者,RFA或成为免疫治疗多发性转移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案。
研究者计划进行一项Ⅰ期试验评估RFA与抗PD-1抗体联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
研究意义 RFA或成免疫治疗新辅助手段
当前,肿瘤的治疗除了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常规治疗手段外,免疫治疗与肿瘤微创治疗也备受关注。现阶段,充分挖掘现有治疗手段的潜力,探索不同治疗手段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对提高肿瘤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射频消融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肝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方法。
系列研究结果表明,RFA能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然而,RFA治疗过程中激发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并不足以阻止肿瘤的复发,说明RFA诱导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不能长期维持。
该项研究历时四年,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实验研究,证实了RFA后期可出现肿瘤浸润T细胞活化后失能、肿瘤微环境中Treg与MDSCs扩增、Th1/Th2应答转化及PD-1/PD-L1表达上调,通过RFA联合PD-1单抗阻断能显著增强肿瘤浸润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水平,阻止RFA治疗后效应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的转化,抑制肿瘤内MDSCs扩增。与此同时,该项目研究证实PD-L1检测对于筛选结直肠肝转移患者中适宜RFA/PD-1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江苏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免疫卡控点靶向干预及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为切入点,对肿瘤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确定肿瘤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并建立疗效评估体系,将精准医学理念与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有机结合并进行临床转化,努力研发系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新策略并进行推广应用,造福了大批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