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廉·奥斯勒医生(William Osler)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四位创始人之一,他在那里开创了住培模式,该模式早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医生培训必由之路。国内也正大力推行“住培”,却引发广泛讨论,甚至遇到阻力。想对住培有充分认识,不妨了解其根源。
奥斯勒出生在加拿大偏远地区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在加拿大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奥斯勒,有着欧洲培训经历,并参与组建美国医师协会。他对现代医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将医学教育规范化:一是坚持并最终成功推行床边教学模式(“临床”一词的原始含义);二是建立住培系统。最让奥斯勒引为骄傲是他开创的医学生见习制度,让第三~四年的医学生到病房直接接触患者。奥斯勒认为,“学医没有教科书,等于航行没有航路图,而学医不看患者干脆等于没学”。奥斯勒名言,“聆听你的患者,他在告诉你诊断结果”,这句话使得采集病史成为建立病历的第一步,也是最被强调的一步。
奥斯勒还将英国与德国的经验融合成美国医学教学体制。英国医学教育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床边进行医学教学。奥斯勒认为“临床”教学应该发生在病床旁边。书本课堂只是临床教学的工具。而学院后培训则是来源于德国体制。学院后培训在完成一年实习后,继以若干年的住培。培训期间,住院医承担的责任必须要逐年增加,为独立行医做准备。
在奥斯勒倡导的住培系统中,在培医生是教学医院医生队伍的主力。由一名住院总总负责,带领数名住院医,多名实习医生(即,第一年住院医)。在当时的霍普金斯,住院医确实住在医院,全天值班,且不设期限,往往耗时七年以上,一直过着修行般的生活,直到结业。
奥斯勒从根本上改变了北美的医学教育模式。此教学模式至今仍被全球几乎所有医学院继续照搬。
奥斯勒被尊为医学巨人。他编写的教科书作为医学主要教科书长达50年。今天,霍普金斯、牛津,与麦基尔等著名医学学府都还保有其雕像与命名建筑。他对医学科学也做出多项贡献,例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所见的奥斯勒结节、Rendu-Osler-Weber 病(即,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Osler-Vaquez病(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等。
点评:很显然,奥斯勒创建住院医培训一事发生在100多年以前,在大洋彼岸,西方文化与社会的氛围之下。毫无疑问,今天的医学知识与诊断手段早非奥斯勒所能想像。就是在霍普金斯医学院之内,医学教育培训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本质性的改变。反而在中国的“协和传统”乃至北医等多处,迄今坚持的住院总长时间连续值班等带有极强“传统性”的体制特征,还反映着奥斯勒理念对中国,对今天的中国的医学教育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
那么,住院医培训体制是否必要?奥斯勒当时的医学教育理念是否已经过时?他的培训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接下来几篇将逐一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