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3-26 总第398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3-26 总第398期
返回上层

总第398期

发布时间:2015-03-26

循环

标题导航

首次报告研究受追捧

发布时间:2015-03-26来源:《医师报》作者:董杰  阅读: 45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Parachute经导管左心室减容术安全有效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报告了其领衔的研究,结果发现“降落伞”(Parachute)装置在经导管左心室减容术中安全有效。

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组临床研究,共纳入6家中心的31例患者,患者均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6个月后、有症状的缺血性心衰患者。

结果显示,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出血性卒中死亡,其余患者在“降落伞”装置置入3个月后,左室容积、左室射血分数、HYHA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高院士介绍,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观察正在进行中。

据悉,该研究于2014年在我国启动。主要终点是3个月时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降幅,其他关键终点包括功能性转归、生活质量等。本次CIT大会上高院士公布的为该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blob.png

我国自主研制支架首次人体研究成果喜人

目前我国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报告的一项研究受到瞩目。该研究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生物可吸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NeoVas)首次人体研究。研究初步显示,该支架在治疗原发性冠脉病变中安全、有效、可行。

研究纳入30例18~75岁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平均随访5年。结果显示,NeoVas组患者对硝酸酯类药物反应良好,支架顺应性较好,急性和迟发性支架回缩发生率低,且支架贴壁不良影响较小。

韩院士指出,进一步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可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接下来的随机对照试验已经启动。

blob.png

经桡动脉单根指引导管同时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安全有效 

专为桡动脉路径设计的经桡动脉单根指引导管能同时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减少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导管更换以及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等优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郭金成教授介绍了关于STEMI患者经桡动脉单根指引导管(MAC)完成左冠、右冠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研究纳入36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MAC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临床终点为患者进入导管室至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造影时间及随访6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AC组的手术时间及造影时间减少,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该手术方式是否影响临床结果。 

blob.png

RESOLVE评分系统判定分支闭塞风险简便易行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窦克非教授介绍的RESOLVE研究显示,RESLOVE评分系统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评估分支闭塞风险的血管造影工具。 

研究入选1545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分支闭塞组(114例,分叉病变118处)和非分支闭塞组(1431例,分叉病变1483处)。

经过分析发现,随着RESLOVE评分增加,分叉病变患者发生分支闭塞的风险进行性增加。与RESLOVE评分低危组相比,中危及高危组患者的分支闭塞风险均显著升高。证实RESOLVE评分系统可用于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的风险预测。

 RESLOVE模型及评分系统包括斑块分布在分支的同异侧、主支支架置入前TIMI血流分级、主血管与分支血管的直径比、分叉角度及行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直径百分比。

blob.png

双对吻挤压支架效果优于裙裤支架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介绍了DKCRUSH-Ⅲ研究3年时结果。该研究旨在对比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裙裤(Culotte)支架术治疗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的不同疗效。

研究入组419例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DK Crush术式组和Culotte术式组,主要终点为术后1年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等。 

结果显示,1年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DK Crush组低于Culotte组(6%与12%)。

3年时,DK Crush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仍显著低于Culotte组(17%与49%,P<0.001)。DK Crush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Culotte组(3.4%与9.1%)。

术后3年,Culotte组的迟发STEMI发生率为2%,而DK Crush组无STEMI发生。此外,Culotte组的靶血管血运重建较DK Crush组增加。 

blob.png

低氧预处理干细胞移植或为心肌梗死后延缓左室重构的新方法

骨髓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心肌梗死后改善心功能、延缓左室重构和减少瘢痕组织新的治疗手段。但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并未发现该疗法可使左室功能改善或使梗死面积减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教授介绍的CHINA-AMI研究发现,冠脉内注射低氧预处理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研究纳入35例患者,研究组冠脉内注射常氧(10例)或低氧(11例)预处理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照组(14例)。主要安全终点为注入骨髓干细胞30 d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持续室性心律失常(>15 s)。

结果显示,随访1个月时,注射低氧预处理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组1例死亡,对照组2例死亡。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再灌注缺损发生率均有所改善,其中缺氧预处理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但不具备统计学差异。

blob.png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重度心衰患者初显成效

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戴启明教授报告了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在重度心衰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入选20例47~75岁、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RDN组。

结果显示,RDN组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少尿或肾动脉夹层等并发症。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RDN组术后24 h尿量显著增加(P<0.05),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无并发症。

戴教授指出,该研究初步证实RDN术安全有效,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少,未来仍需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治疗效果。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