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三十出头的王辰接到《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主任王娟老师电话:“咱们要不要组织一个北京地区青年呼吸学者的沙龙?主要是想给在呼吸病学领域做过较多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研讨学术的平台。”
王辰立即表示同意,他找到何权瀛大夫和林江涛大夫商量。大家一拍即合,非常兴奋。在时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元珏教授等老专家的支持下,在王娟老师的协调下,几个呼吸学科的年轻人组成了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
沙龙交流弥足珍贵
刚开始时,沙龙每两个月举办一次,渐渐地大家都觉得“不解渴”,改为每个月一次。每个医院派出一位代表做通讯员,以“坐庄”的形式来组织活动,确定话题。
每到“沙龙时间”,北京各医院呼吸学科的年轻人们不约而同地走进呼吸沙龙。在这里,他们围绕一个主题自己讲课,热烈讨论,发表着他们或稚嫩或成熟的思想。有时讨论变成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的,但沙龙一结束,大家又挨肩搭背、嘻嘻哈哈地走出去。
“那时的环境与现在不一样,学术交流少,获取知识渠道少,只能通过有限的英文杂志了解国际进展。所以沙龙就成了难得的交流平台,所有人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相聚都是思想交锋,都能碰撞出无数火花。而且我们不仅仅讨论专业话题,还探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人文、社会问题。”
在北京同仁医院孙永昌教授的描述中,每一次聚会都是酣畅淋漓,年轻人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思想在飞舞。
15年 接力棒传到了下一代
一晃15年过去,2011年,当时的青年才俊已经成长为各大医院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患者越来越多,科研项目一个比一个重大,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看着各自头上点缀着的白发,他们意识到,该是把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的时候了。
担任沙龙召集人的王辰提议退出,让新一代年轻人登上舞台。沙龙的“元老”们成立了一个“沙顾委”(沙龙顾问委员会),孙永昌接任沙龙召集人,他的任务是帮助沙龙更新换代。由老通讯员推荐新通讯员,组成新一届核心成员。新成员同样是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尽管如今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每次沙龙举办,他们仍然自觉地从北京四面八方赶过来。因为这里的空气是那么的不一样。
“新一代核心成员继承了老一代的国际视野。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国外教育,不仅能阅读英文期刊,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文献。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吸收信息更快,对问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从2009年开始参与沙龙协调工作的中华医学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吕小东说。现在,每月定期给各医院通讯员发通知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身上。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如今,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已走过18年。从这里走出来的全国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办)已经举办了11届,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青年沙龙更是成为了青年学者的另一个舞台。
在学术会议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如何让沙龙更具朝气,发挥沙龙思想交流的功能,成为新老通讯员关心的问题。
“首先,沙龙讨论的应是最新的学术进展,体现即时灵活的特点;其次,专业领域可有目的地选择尚无定论的话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出新观点,开展新研究,从而体现新、快、有趣的特点。在形式上,要避免‘讲课’,可以有引导性发言,作为当期沙龙的主持人即承办者,要了解话题研究动向、所涉及的不同观点,用最短的时间讲述清楚,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讨论。”孙永昌说,医学发展更多是靠交流才能提高,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学术、工作经验体会,相互促进,形成积极进取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沙龙仍有办下去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越办越好。
“一个有远见的学科必须培养青年人,要永远对青年人怀着欣赏、帮助、提携之心,为青年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给青年人创造增进共识、促进协作的机会;随着年龄增长,要提醒自己不要形成‘老人’心态,要保持青春活力,保持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这是如今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的最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