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4-06-19 总第36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4-06-19 总第361期
返回上层

总第361期

发布时间:2014-06-19

药械

标题导航

心梗后心衰置入ICD添新证

发布时间:2014-06-19来源:《医师报》作者:本版责编:裘佳  阅读: 173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樊晓寒和华伟等的研究揭示,我国心肌梗死(心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在不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情况下,3年后心原性猝死发生率为5%,全因死亡率为7.4%,而在规范应用药物联合血运重建可降低死亡风险。(Heart.6月3日在线版)

心梗后心衰的患者猝死风险增加,指南推荐心梗后LVEF≤35%的患者应进行猝死一级预防,即置入ICD。既往一直没有国人资料,很多中国医生认为,现在多数患者都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对于这些患者,猝死发生率或许较高。而该研究发现,血运重建与猝死的发生率存在密切关系。未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猝死发生率增加近4倍,LVEF为26%~35%的患者,进行了血运重建者有2.1%猝死,而未行血运重建者为7.5%;LVEF<25%的患者,行血运重建者有4.4%发生猝死,未行血运重建者则达15.2%。

鉴于该研究,华伟教授认为有严重心衰、病变血管解剖位置特殊或者合并其他疾病未能行血运重建的患者,应考虑置入ICD。“有学者认为,LVEF高于30%置入ICD获益不明显,而我们的研究也显示,LVEF≤25%可以更好地预测心原性猝死。因此,对于当前将LVEF≤35%作为ICD一级预防的切点有待商榷。”华伟教授说。

“SCD-HeFT研究发现,相似的患者在45.5个月随访时有11.2%发生心原性猝死,MADIT-Ⅱ研究20年随访的猝死的发生率为10%。中国人群则要低一些,这可能与种族差异、规范化药物的应用以及介入或冠脉旁路移植术等手段的应用有关。”华伟教授指出。

该研究共观察了1018例心梗后40 d  LVEF≤35%、NYHAⅡ~Ⅲ的患者。平均随访近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