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2-14日,第七届中国肾脏内科医师年会在重庆召开,大会主题是“强化肾科培训 规范肾病诊疗”。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指出,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成立6年多来,工作不断创新,卓有成效。在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的带领下,分会团结全国肾脏内科医师同道,为我国肾脏内科事业的发展及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面向广大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开展培训工作,如“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规范化管理与培训项目”;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制定学科指南与专家共识等。会上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分会领导班子。
余学清 我国肾脏病学研究仅占全球约7%
余学清教授指出,我国临床研究水平与国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不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数据管理系统和统计软件国际认可度低,实验室未经国际认可等。
从2000年起,全球临床研究数递增,但我国研究数仅占3%。PubMed检索也显示,虽然2000年来我国肾脏病学研究大幅增加,但也仅占全球约7%。实际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全球的肾脏病学研究都较少,仅占3.8%,而我国更是少之又少(0.2%)。
余教授提出,我国临床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选题的题目宽泛,研究背景不明确,理论支持不强,人云亦云;研究设计不明确,没有完整的研究计划。余教授表示,好的问题来自临床第一线。临床医生要保持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跟踪学科研究进展;运用新思想、新技术。
其次,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非RCT和观察性研究,不同设计有其优点,不能唯RCT。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其中横断面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患病率、临床病例特征等;队列研究用于研究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
RCT包括优效性、等效性和非劣效性试验。过去,安慰剂对照的RCT被奉为确认药物疗效的金标准;现在,由于伦理学问题,药物临床试验选择阳性对照的情况日益增多,探索新药相比于优效药物的疗效是否有非劣效性或等效性的比例增加。
余教授还强调了统计分析问题。他指出,调查显示,国外约50%,国内80%甚至90%以上发表论文,存在各种类型统计分析问题。例如,研究设计不合理,分析方法选用不得当或错误,不遵循应用条件,样本量不满足统计学要求。
此外,纳入和排除标准混乱、失访、CONSORT声明、质量控制等也是影响临床试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陈香美 加强慢性肾脏病患者规范化诊疗与管理
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指出,慢性肾脏病(CKD)在全球范围的发病呈逐步上升趋势,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
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CKD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为成人和儿童CKD患者评估、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最新指导;力求通过确认最佳实践和描述证据基础达到改善全球CKD患者管理的目的。
2009年底,中华肾脏病学会组织开展“中国大陆肾脏病专科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调查”,旨在明确我国CKD住院患者病因构成、主要并发症患病、治疗情况,以及CKD进展的危险因素。调查范围包括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61家三级医院。结果显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最常见病因(52.4%),其次为糖尿病肾病(23%)。高血压是CKD患者(包括透析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71.4%)。我国CKD住院患者血压控制率并不理想:33.1%患者血压<140/90 mm Hg,14.1%血压<130/80mmHg;随着CKD分期增加,高血压控制率下降。
防治CKD已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整合政府、社会、新闻媒体及肾脏病医务工作者、肾脏病患者和家属等社会全部资源,动员一切可参与的力量。陈院士团队在2014年《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我国CKD防治的公共健康政策思考”的述评。该团队近期又对“CKD疾病管理模式的科技创新”课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并推广CKD一体化的疾病管理模式”新理念:(1)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中心;(2)多级医院协同联动,相互转诊; (3)多学科交互联动;(4)全社会共同参与;(5)CKD防治一体化;(6)构建CKD防治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多种举措,防治CKD发生,延缓CKD进展,减少尿毒症发生,提高救治率及社会回归率。
侯凡凡 老年慢性肾小球疾病治疗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凡凡院士指出,肾小球疾病是老年人肾脏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在处理时要注意老年人的特点。
微小病变 老年微小病变激素治疗方法与年轻人相同,即隔日口服强的松2 mg/kg,2~3个月减量至隔日1 mg/kg。约50%患者在治疗2~4个月后获得缓解,75%在治疗6个月后缓解。对不能耐受或不适于激素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口服神经钙调蛋白抑制剂加小剂量隔日激素疗法,>70%可能获得缓解,但停药时复发率高。
膜性肾病 在老年人治疗中,烷化剂剂量需减少以防止白细胞生成障碍;神经钙调蛋白抑制剂、利多西单抗、霉酚酸酯无随机对照研究证据;单用激素或硫唑嘌呤无效,应避免应用;但30%患者可自发缓解。
新月体肾炎和小血管炎 多数患者可选择环磷酰胺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急性肾衰竭患者加用强化血浆置换可能有效,但长期疗效不明;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常伴发感染,是治疗最初6~12个月的主要并发症;利多西单抗可能有效,但风险/疗效有待确定;延误治疗至血清肌酐超过7~8 mg/dl时预后不佳。
感染后肾炎 主要依靠预防,早期和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可防止或改善疾病预后。乙肝病毒引起者对抗病毒治疗有反应,丙肝病毒引起者α干扰素治疗可能有效。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 轻链或重链淀粉样变性:大剂量马法兰加地塞米松或硼替佐米等沙利度胺类似物可能改善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的预后;自体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预后,但老年人耐受性差;联合肝肾移植对遗传性淀粉样变性伴肾损伤者可能有效。非淀粉样变性:苯丁酸氮芥和泼尼松,马法兰和强的松或硼替佐米治疗可能改善预后;若肾移植前未对浆细胞增生进行治疗,本病可在移植物上复发。
(下转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