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中午值班,护士呼唤,面露难色,一位患者要求解释病情,问题非常多,态度也不那么友善,要求医生马上去解释。
以经验看,患者这种态度,想必是属于随时准备投诉型的。
熟悉了一下病史,喝口茶提提神,接受考验。
果然,患者问题一个接一个,思维极其跳跃。病情本身不复杂,但患者十分焦虑。对医生来说,这种小病见多了,然而对患者却是第一次。
只好坐下来,认真聆听仔细回答。
当第二个呼叫电话响起已是一小时后。患者最后说,刚开始见我年纪轻,心里非常不爽,就是想挑刺儿。可是,聊着聊着发现年轻医生也有优势,可以听他啰嗦。教授水平高但是太忙。他看专家门诊,教授看一眼就确诊了,可是后面排着长队,他想问的问题一个也没问成。只好憋到现在爆发。
患者语毕,让我突然想了那句再也熟悉不过的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医学发展至今,真正能根治的疾病不多。这个患者让我明白有些病需要的不只是药物。
和患者交流,是一场奇妙的博弈。患者会考量这个医生是否专业、是否值得信赖。医生其实也在掂量患者,纠结型?洒脱型?焦虑型?质疑型?偏执型?……不同出身、文化背景、信仰、种族的患者疾病观可能大相径庭,医生何尝不需要考虑此因素?
我们的医学教育致力于疾病本身,一直在教我们怎么看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却偏偏忘记了看病最终看的还是人。医学院应该开设一门课:沟通学。
这些年,历经多次挫折与坎坷才慢慢懂得: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