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历来就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卒中发病率在我国一直高居榜首,它与气候的关系也一直被关注。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李新教授通过研究其中心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871例天津市区初发急性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具体阐述了天津地区卒中发病率与气候的关系。
根据资料,天津一月份气温最低,气压最高,最低温度-11.1 ℃,最高气压1041.4 hPa;七月份温度最高,气压最低,最高气温达33.4 ℃,最低气压994.1 hPa。夏季平均湿度高于冬季,四季风速无明显变化。
天气变化引起的气温、气压变化等与急性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低温、高气压均会促使末梢血管收缩,增加循环阻力,使动脉血压升高,再加上血小板、血浆蛋白原等浓度的升高,加速血栓形成,促使急性卒中发生。
研究数据表明,冬季是初发急性卒中的高发期,其中1~2月发病率最高,3~4月发病率最低。而且这个季节,患者特别容易感染肺炎。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日最低气温是初发急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急性卒中危险人群要特别提防寒冷的冬季。
另外短期气温变化对急性卒中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冬季气温下降2.3 ℃以上、夏季气温上升2.1 ℃以上,患者发病率陡增,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医疗气象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初发急性卒中具有周变化规律,周一发病率最高,周五发病率最低,且较年龄<65岁的患者,<60岁的患者,这种变化体现的更明显。这是否与人们常说的“周一综合征”或者其他因素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急性卒中患者转归与天气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8月份患者病情转归最好,12月、4月最差。日平均气温越高,平均气压越低,平均相对湿度越高患者转归情况越好。而这种气候变化对<65岁的患者无明显影响,对≥65岁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65岁以上患者更应注意天气变化。
综上所述,大众应重视和了解天气情况,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医疗卫生机构应大力开展有关气象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公众教育,并根据天气预报保证足够的急救设施,提高效率,对气象应激性疾病深入分层研究,以予公众深入生活指导。对于政府而言,应保证足够的采暖设施供给,以预防低温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不同地区之间气候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建立符合该区域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气象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气候对疾病的影响不能全面笼统下结论,应分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