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多发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在女性当中。
调查数据显示,与1981年相比,2006年上海女性发病率升高了5倍,天津女性升高了3倍。根据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质控中心2012年发布的《上海市甲状腺疾病诊治年度报告》显示,甲状腺结节已占目前甲状腺疾病门诊的34.16%,仅次于甲状腺机能亢进(34.28%)。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治疗导致的危害随之而来。如何看待甲状腺癌发病率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客观来讲,甲状腺癌发病率并未真正升高,升高的其实是检出率。首先,甲状腺癌检出增加主要由于恶性程度最低的病理类型,即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检出,尤其是直径<2 cm的乳头状癌或微小癌。
来自瑞金医院的资料显示,与2002年相比,2012年甲状腺癌平均癌肿直径从1.29 cm降至0.93 cm,微小癌从35.2%升至67.3%,远处转移率则从7.4%降至0.2%。检出率的增加与体检等比例增加、高分辨率B超等检测仪器敏感性增加及其广泛应用都极大增加了无症状甲状腺癌的发现。
必须指出,此部分患者临床预后良好,30年生存率可达95%,造成了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但死亡率并未增加的现象。
另一方面,伴随日益增高的甲状腺癌检出率而来的过度医疗导致的危害也日益凸显。由于缺少低危甲状腺癌诊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手术治疗方式目前仍以甲状腺全切为主。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85%甲状腺癌患者会接受甲状腺全切术。与腺叶切除术相比,甲状腺全切术会导致更高比例的喉返神经损害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均需要终身治疗。
另外,为防止复发,目前推荐甲状腺癌术后采用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但亚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最近一项随访8.5年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35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4倍;术后替代不足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亦增加心血管病及死亡风险。最后,为降低复发而给与I131治疗。因存在二次肿瘤潜在风险,中低危甲状腺癌治疗的意义目前存在很多争议。
综上所述,基于低危甲状腺癌检出率的日益增加与过度治疗带来的危害,目前亟需设计临床试验阐明密切监测在低危甲状腺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同时,亦亟需生物标记物等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对易于死亡或复发的病例予积极治疗,其余可以观察治疗,从而最大程度避免过度诊疗以及治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