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4-03-13 总第348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4-03-13 总第348期
返回上层

总第348期

发布时间:2014-03-13

肿瘤

标题导航

一石激起千层浪 拨开迷雾尚待时(上接第20版)

发布时间:2014-03-13来源:《医师报》作者:关海霞  阅读: 982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第二,对文中提出的“过度诊断”应有正确认识。201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对“过度诊断”的癌症给予了解释:(1)癌症不会进展(或者会逆转);(2)癌症进展非常缓慢,在它出现症状前患者即死于其他疾病。这种“过度诊断”不同于“假阳性诊断”,并非诊断错误或激进,相反,被“过度诊断”的患者确实有符合癌症病理学诊断标准的病灶,只是病灶的生物学特点表现为“惰性”进展,很少导致症状和死亡,因此无需激进治疗,甚至无需任何治疗。“过度诊断”被认为是医学技术进步的负面作用。

根据上述解释,结合近年来微小甲状腺癌明显增加,而甲状腺癌死亡率长期维持低水平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位学者提出甲状腺癌被“过度诊断”。但迄今为止,尚没有界定这类被“过度诊断”的甲状腺癌的标准,因此具体到某个被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现阶段医生很难对其划分。

第三,优化甲状腺癌的诊治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对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的关注和对“过度诊断”的忧虑,实际上都是为优化甲状腺癌诊治所做出的努力。我们既希望甲状腺癌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又力图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激进的治疗措施带来的副作用。

在最终达到目标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精心设计、严谨执行的临床研究,解答一系列尚存的谜团,包括:在哪些人群中应当进行甲状腺癌的筛查?对哪些意外发现的甲状腺结节应当进行下一步评估?具备哪些特点的甲状腺癌会有生物学“惰性”进展?对于某些“低危”甲状腺癌是否可以仅进行严密监测?在这方面,日本学者Ito等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美国学者Tuttle等也做出了尝试。我们要思考,中国学者应该做些什么?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