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天天面对患者疾苦和死亡,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离去了,一个个故事却留在记忆深处。工作不久的我,送“走”的患者不算多,却触动了对生死的思考和对医疗的反思。
实习那年,我从医的第一个夜班送“走”第一位患者。患者肝硬化、脾亢,因无法耐受外科手术,选择介入栓塞治疗。术前,患者神志清楚、自己走到医生办公室和我交流病情。术后却胸腹水不断增多,大腹便便,动弹不得,最终让亲人“抬”出了医院。
工作后,我眼睁睁送“走”几位肿瘤晚期患者。他们多次接受治疗,延长生命,但最终没能逃离宿命。有位老爷子最后一次入院,情感脆弱,情绪不稳,似乎害怕什么发生,每次查房时他都想拉着医生的手,希望得到安慰。病情加重后,他一次次乞求回家,家属却坚持治疗。可惜,老爷子最终还是“回家”了,只是没能自己走出医院。
一位肝癌晚期老奶奶,在有创抢救和安静离去中选择了后者。
这些乞求回家,终究“回家”的患者告诉我们,现代医学并非无所不能!医生和患者都要清醒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在复杂医疗环境下,为尽量避免给患者造成过度伤害,厘清医疗的边界十分重要。
不营利原则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主席为母校中国医科大学题写的题词。“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神圣的使命,也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理由。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开大处方,做高端检查,甚至做手术,导致患方花费巨大,却又没能治好病,甚至因诊疗导致患者死亡呢?我们还是称职的白衣天使吗?患方和社会能不指责吗?
当然,不营利原则并不是说医生应该“挣着卖白菜的钱”,收入也应当体现医生真正的价值。
不伤害原则
医疗的最终目标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不伤害是诊疗的一项最基本原则。然而,很多医疗措施会对患者带来痛苦、创伤,甚至导致死亡,这就十分矛盾。近些年,微创的介入治疗蓬勃发展,已经和内科、外科一起并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尽管有人“酸溜溜”地指责介入诊疗无孔不入,挤压了传统医疗领域,但介入学科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微创治疗的诉求,具有极大的生命力。
在相似疗效前提下,能介入,不开刀,能用药,不介入,能口服,不打针。坚持诊疗不伤害原则,以患方利益为本。血管腔内治疗就是个典型,用针取代刀,既治好了病,又避免了开胸剖腹,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学会放弃原则
医学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神奇。不放弃、不抛弃,精神可贵,但一味坚持、过度医疗可能换来的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那些终究“回家”的患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些走到生命尽头,在医院中浑身插满管子,被“绑架”到最后一秒的患者是可悲的,他们无力选择痛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或许真正明白什么叫“生不如死”,却不会再有机会诉说。
不欺骗原则
对于医患而言,真诚、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沟通,不欺骗是医患沟通的底线。医生应当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可诱导患方做出偏离真实意愿的选择。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服患方用药、检查、手术,甚至采取隐瞒、欺骗手段做出有利选择,最后却导致患方人财两空。这很容易导致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