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8日,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胃肠学组(京津冀协作)成立大会暨优化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模式(STELLAR)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当前中央将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行,而医疗卫生行业是国计民生的重要部分,在此背景下,北京医学会、北京放疗专委会推动成立北京放疗专委会胃肠学组。该学组的建立,将为京津冀地区创建一个高水平的胃肠肿瘤放疗学术平台,凝聚学术力量,促进广泛交流和深入协作,提高我国胃肠肿瘤放疗的整体治疗水平及疗效。会上,殷蔚伯教授等被推举为荣誉组长,王俊杰教授等被推举为指导委员会成员,医科院肿瘤医院金晶教授当选为学组组长,马林教授等当选为副组长。
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胃肠学组成立是时代所必需
谈及学组成立的重大意义,北京医学会放疗分会胃肠学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金晶教授告诉记者,“胃肠道是我国最为常见的肿瘤发病部位之一,放疗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放射治疗融合了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和临床肿瘤三大方面,本身就十分复杂,另外在治疗策略上又需要与外科、内科等进行多学科合作。
因此,跨区域、多中心的专业学组的成立,不仅有利于相互协作,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创造我们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便于发挥不同中心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逐渐消除区域间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疗效提高。”金晶教授强调。
北京医学会放疗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治疗科王俊杰教授表达了寄予的厚望,希望学组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老中青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缔造一个既严谨规范,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平台。
STELLAR研究:架构已建立 探索全球领先模式
金晶教授在会上宣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牵头的优化直肠癌术前治疗模式(STELLAR)研究启动。该研究预期结果既有可能提高疗效,又有可能为缓解目前日益突出的医疗资源紧缺问题闯出新路,意义重大。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11家单位的代表就该研究的可行性、科学性、规范化及意义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激烈讨论。该临床研究是目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模式的全球研究热点之一,多中心紧密合作模式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研究进程,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效力,让世界尽早看到中国研究者逐渐强大的身影。
金晶教授表示,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治疗策略目前以术前同步放化疗加全系膜切除术(TME)模式为主,其地位已确立有十年,与术后放疗相比可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并降低毒副反应。从疗效上看,目前这种治疗模式可取得局部区域复发率仅5%~6%的疗效,但远处转移率却高达20%~40%,那么如何创新优化治疗模式来降低远处转移就成为肿瘤学家的当务之急。
金晶教授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多种策略的尝试,热点之一就是术后化疗前置到术前,其中又包括短程术前放疗加新辅助化疗或者长程同步放化疗加新辅助化疗等模式,部分研究已初步显示出可喜的早期疗效(如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率),尽管早期疗效是否与最终疗效对等尚待研究,但至少证明了这类策略的可行性。STELLAR研究正是以提高局部晚期直肠癌远期疗效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反复论证、严谨设计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化、多中心研究。
如何有效施行?金晶教授表示,目前以京津冀地区医疗中心为主,同时邀请到福建、广州、上海、贵州医学院以及吉林省肿瘤医院等高水平肿瘤中心的加入,力争在直肠癌术前优化治疗模式方面,尽快创造出符合国人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医疗数据,是纯粹的“中国制造”。研究设计的对照组为目前的标准治疗模式,术前5周长程同步放疗之后6~8周行TME手术;研究组为术前短程放疗1周加4周期化疗,然后行TME手术。“我们的这种治疗新策略在国际上尚不多见,具有一定创新性。”金晶教授强调。
初步尝试显示,不良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在医疗资源节约方面优势明显:原来治疗1位患者的时间,采用这种方式可治疗5位患者,极大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还可能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一举两得。
金晶教授表示,计划纳入医院十家左右,但只要资质符合,上不设限(包括对手术技术、病理检查能力以及放疗团队的资质等技术水平和治疗规范性的考量,当然还有临床研究规范的执行力等),因为临床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各中心协作能力、治疗规范性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过程,所以欢迎更多有资质的中心加入协作组。计划4~5年纳入患者约500例,加上随访观察时间,共需8年完成。“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持之以恒,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既定方案。”金晶教授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