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本报记者对身处纠纷高发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了随机采访,看他们如何应对突然来袭的语言和行为暴力,并请律师进行了精彩点评。本期我们再进一步探讨患方施暴的几种形态和当面对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伤医事件进行梳理与总结后发现,现实中患方或职业医闹针对医务(护)人员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种:
1. 言语辱骂、谩骂
如:2015年6月25日凌晨4时30分,河南省伊川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一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2015年6月25日下午,医务人员即遭到了患者家属的围堵、谩骂。
2. 运用肢体击打医务(护)人员,但未致医务(护)人员损伤
如:2015年4月30日,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护士被孕妇打了一耳光,原因是早上给这名孕妇手上打了一针,但该孕妇说打痛她的手了。
3. 运用肢体打击医务(护)人员,致医护人员损伤(轻微伤、轻伤、严重的导致医务(护)人员残疾)
如:2015年6月5日上午,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刘峰主任在出诊时,因制止患者插队就诊,被16岁王某殴打,左眼球被打破裂。
4. 运用器具殴打、伤害医务(护)人员,致医务(护)人员重伤或死亡
如:2015年6月5日上午,福建省立医院五官科李瑞玉主任(女),被一林姓患者(男性)持刀刺伤,导致手臂肌腱断裂,全身多处刀砍伤。虽经抢救生命转危为安,但因手伤伤势严重,极可能失去手术能力;2015年6月16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人王某在医院电梯间将随身携带的一小瓶汽油泼洒到医生覃某身上并点燃,导致覃某大面积烧伤。
前述四中情形,在现实中多表现为1或1+2或1+3或1+4出现的模式(当然,2、3、4情形单独出现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此种情形也为调查数据予以证实——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出具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2014年调研结果显示,59.79%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