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惠)“医改就是改医”,“大量廉价经典药的断货,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还引发了医患矛盾。”3月4日,在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等医药行业25家协(学)会主办的第七届“声音•责任”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来自医药行业的40余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医改、药品招标采购等问题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医改就是“改医”
全国人大代表、天圣制药集团董事长刘群认为,对于当前医改,有三种“简单理解”:第一简单理解为国家投入不足,尽管国家已经加大投入,但大家反映还是“不足”。第二简单理解为以药养医,通过推行简单的零差价和基本药物制度来解决问题,利益链从明处转到暗处,医疗秩序更加混乱。第三简单理解为药价高,首先药价是真高还是假高,什么药高什么药低没搞清楚,其次究竟是药价高还是药费高,不能将药价等同于医疗费用,只有合理的医疗行为才能解决医疗费用的问题,才能解决医疗浪费的问题。“医改就是改医。”刘群说。
保护廉价药
针对“药价高”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同样表示,不能笼统而论。“国内市场现在有进口药、合资药、国企药、民企药,过去制定价格的办法造成价格不均衡,经过30次的降价,药品价格已经趋于合理,但有的出现入不敷出造成的‘虚低’。一些耳熟能详、价格便宜、疗效好的大众药在市场已经消失了。”
据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州医药城党工委书记陆春云介绍,目前我国约有400种廉价经典药,解决了患者约80%的用药问题。“但大量廉价经典药的断货,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还引发了医患矛盾,一些廉价经典药通过换剂型、换名称、换包装、改头换面后,身价上涨五六倍甚至几十倍。”
陆春云建议对廉价药实行保护价制度,使其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有利于解决廉价经典药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的问题,调动药企生产廉价药的积极性。
张伯礼呼吁,加紧制订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办法,开展第三方监控。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药品的利润控制在合理区间,建立药品定价的标准、方法及程序,同时还加强药品企业的生产质量,鼓励研发创新,保证医药行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