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难点首先在体制管理。当前医改在解决“需方”的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成效显著,但“供方”问题没解决,大城市大医院的公益性没有完全建立,使得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
最近广州陈仲伟医生被砍杀、重庆外科主任被砍伤等医疗暴力事件频发,其根本反映了我国医改方向的错误。30年改革开放激活了市场,但放开了市场机制后却没放开定价。医服务价格太低,政府对医院投入低于医院收入10%,医院只能走市场化道路,要求医生通过药品处方增加收入,现在医药分开以后,又通过检查创收。直接结果导致老百姓看病贵,负担大,怨声载道。而医问诊的时间越来越少,没有沟通,何来理解?何来同情?何来信任?医患怎么合作对抗疾病?
我们说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大医院看疑难杂症,在当前体制下,大医院必定不会乐意,因为大医院做得越好,效益就会越差。患者对医生的态度越来越差,愤怒被激发出来,医生成了发泄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给保安配备电棒、辣椒水,又有何用?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很多改革都是下游改革,没有从上游解决问题。中央看法也未能达成一致。
有人认为现在医生收入不低,是当地平均工资的三四倍。事实上国际惯例医务人员收入应是其它职业的三到九倍。当前的要害问题在于,我国医生的所谓“高收入”不少来源于灰色收入。这种收入的构成极不合理。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首先应具合理性,应该来自政府,而不是患者。因此,医改不仅要考虑需方,还要考虑供方。根据医疗卫生特点,由政府管起医生收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才能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事实上我曾测算过,政府要把医务人员的收入管起来,不超过全年GDP 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