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5-19 总第45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5-19 总第45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52期

发布时间:2016-05-19

中西医结合

标题导航

痰瘀同治与动脉硬化

发布时间:2016-05-19来源:《医师报》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吴宗贵  阅读: 202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病,目前仍缺乏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即使是最有效的他汀和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也只能降低30 %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为了早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进一步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不妨尝试一下中医中药。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瘀互结理论

虽然我国医学历代文献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记载,但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症候特点,应该属于“痰浊”“血瘀”的范畴, 尤其是早期“易损斑块”阶段。

中医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嗽咳出来的痰。无形之痰就动脉粥样硬化而言,是指由于遗传、肥胖或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失职,水液输布障碍,停聚于体内,则可导致痰浊内生。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可以流窜停滞于各个机体组织器官中,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更广泛的病理变化,导致多种疾病和临床表现。这些与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与长期大量摄入高胆固醇、高糖饮食,缺少运动,体质肥胖等因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高脂血症以及高血糖等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子均可称为“血中之痰浊”。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过程漫长。从中医的角度, 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分为“浊、痰、瘀、闭”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用河道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

浊——“浑浊”的河水“浊”就是血液浑浊,比如血脂、血糖或者其他代谢产物升高导致血液黏滞度升高。好像山洪爆发, 泥沙俱下,导致河水浑浊一样。

痰——河道中的“淤泥”“痰” 类似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即“软斑块”或称“易损斑块”。斑块内含有大量胆固醇,质地柔软,纤维帽薄,极易破裂。犹如泥沙沉积,形成的淤泥,此阶段为“痰”。

瘀—— 河道阻塞“瘀”指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易损斑块经过一定时间成长,慢慢长大并纤维化变得不容易破裂,但会影响血流的通畅,好像淤泥进一步沉积结块,阻塞河道一样。

闭—— 河道不通,河水泛滥“闭”则表示血管闭塞导致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临床事件。就像河道阻塞,河水泛滥成灾。

在“痰”即淤泥阶段, 只要下场雨, 淤泥就可以重新泛起, 变成浑浊的河水。就像“痰”这个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里面的胆固醇,经过适当的治疗以后,胆固醇可以动态地流入或流出, 完全可以使斑块变小,变稳定。也就是说,“痰”这个阶段的斑块是动态的、可逆的。可见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痰的存在,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因子有痰, 脂质在血管壁浸润沉积有痰,脂质条纹有痰, 斑块形成以后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痰有了,瘀也有了。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形成,痰瘀就同时存在了。


痰瘀同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理论及实践

20世纪后期,陈可冀院士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时血瘀证的中医症候特点,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的治法治则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活血化瘀的治疗靶点侧重于斑块破裂以后,以治疗心脑血管事件为主要目的。痰瘀同治既治瘀又治痰,强调治痰,治疗靶点侧重于斑块破裂之前,立足于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以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为主要目的。痰瘀两种致病因素,互为因果,互相转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使得痰瘀同治成为临床上早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的治法治则。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痰瘀同治法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必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