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探讨临床优势相加的最佳模式的过程,是两种学术体系并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量变过程。现代科学发展必然产生中西医结合学科,应总结中、西医优势,认真研究,促其不断发展与完善。
理论:从宏观和微观更全面理解疾病
重视具体病因导致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形态功能和生化特异性改变。这些改变以实验证实为唯一前提,定位、定量是实体论和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将天地人的统一关系作为主要知识范畴,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思维,建立效法自然的抽象生理病理模式,通过机体当时反应的证之辨析,确立了以过程调控为主要倾向的治则和治法。
临床:
驱邪扶正 邪去正安
西医学主要立足于不同层次的静态结构与功能的微观分析,偏重定量测试,从还原法的因果分析来认识疾病,针对实体病因分析。中医学则从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出发,注意动态时空的定性描述,多采用抽象、比类变化的模式综合辨别病证的态势,用过程调控为主要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则驱邪扶正、邪去正安,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可采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客观准确地反映身体状况,减少诊疗过程中的模糊地带,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成为目前最佳的临床诊疗模式。
诊疗:
优势互补 标本兼治
中医针对指标,西医针对症状,如冠心病,西医介入术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中医治疗可改善胸闷、心慌、短气、乏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如心力衰竭,西医强心、利尿、扩血管针对病因治疗,中医温阳、利水、活血改善水肿针对病机进行治疗;西药中用、中药西用,西药中用给西药赋以中药化的基本内容即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中药西用按照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针对疾病进行治疗。
从理念文化哲学层面寻求深度结合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时需注意:避免中药西药堆砌杂乱使用,建立精准中西医结合适宜的疾病谱、疾病阶段的特点,明确中西医结合的医理、药理等方面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不仅在临床、科学研究上实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更需要从理念、文化、哲学层面寻求差异,并更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