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3-11-02 总第81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3-11-02 总第811期
返回上层

总第811期

科普

标题导航

儿童误食异物 正确处理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3-11-02来源:《医师报》作者: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书远  阅读: 7739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数据,每 年有超过80万名儿童和青少年因意外伤害死亡。 1~6 岁的儿童,尤其 1~3 岁的幼儿,对世界充 满了探索的欲望,但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导致 误服和异物吞入高发,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 

                                                                            常见的误服和异物吞入类型

     普通固体异物 常见的有硬币、玩具、 别针、磁珠、果核、电池、螺丝钉等,这些 异物进入消化道,如果体积较小且形状圆滑, 大部分可自行随大便排出。但如果体积较大 形状不规则,或者是尖锐的,就可能无法排 出,导致消化道梗阻、损伤出血,甚至穿孔 等,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安全,需要在全身麻 醉状态下用内镜或手术取出。

     化学制剂或毒物 各种洗涤剂、液体蚊香, 农药、除草剂、除锈剂,老鼠药、蟑螂药等,一 般具有不同程度毒性或腐蚀性,如不慎误服,会 对消化道和身体其他脏器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 命。我们收治过误服工业除锈剂后 2小时迅速死 亡的患儿;也有患儿误服胶水,次日出现心跳呼 吸骤停;更多的是误服了洗涤剂、酸、碱等,造 成食管和胃的灼伤、出血,甚至溃疡、狭窄等。

     药物 家长的粗心大意,让儿童接触并 吞入过量的维生素、降压药、抗癫痫药、抗 精神病药、避孕药、抗生素等,都可能对儿 童的身体造成伤害。

                                                                             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防范于未然,家长 尤其要提高防范意识,预防儿童误服和异物 吞入的发生,提出以下措施:

     1. 尽量不要在家中存放有毒、腐蚀性的 物质,尤其不要用饮料瓶或食品盒来储存, 否则儿童容易把他们当成饮料或食物而误服。 确实需要保留的,切记不要和食物、饮料混放, 一定要单独放在儿童无法拿到的地方。 

     2. 不要让儿童单独接触和玩耍硬币、纽 扣电池、玩具或文具的小零件等易吞食的物 体,也不要给孩子喂食整颗的龙眼、红枣、 荔枝等带核水果。 

     3. 将家中的药物放在儿童无法拿到的地 方,或选择需要用力加压才能够打开外面包 装的药品。同时不要对宝宝说“药是糖”这 样的话,尽量不在儿童面前吃药,通过这些 行为的引导来避免孩子误服药品。 

     4. 提高看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1~3 岁的儿童更需要在生活中精心呵护,加强管 理,放手不放眼;同时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 对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教育他们不 随便吃不明物体,要征得家长同意后再吃。

                                                                             一旦误服,要谨记以下原则

      即使我们严防死守,但有时候难免百密 一疏,如果真的出现了误服或者异物吞入, 该怎么办呢?以下为一些初步处理原则: 

      有毒但无腐蚀性物质 可适量饮水稀释 毒物,并尽快携带毒物包装盒和相关资料到 医院就诊。

     腐蚀性物质 尤其是强酸、强碱,不建议 饮水,否则可能加重损伤。酸性物质可以尝试 用肥皂水或 2% 氢氧化钠中和,碱性物质可用 食醋、果汁中和,如果临时无法获取上述物质, 可在 2 小时内进食蛋清或者植物油保护消化道 黏膜,越早越好,然后尽快到医院就诊。    

      药物 不要喝水,携带包装盒和说明书 尽快到医院就诊。

      其他固体异物 如果吞入异物后出现呼 吸困难,警惕异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立即 拨打 120 呼叫救护车前来接诊,在等待过程 中反复尝试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清除异物,直 至异物排出或医务人员到达;如果出现心跳 呼吸骤停,马上行心肺复苏术,直至复苏成 功或医务人员到达。对于明确误吞了纽扣电 池的儿童,建议早期 ( 1~2 h 内 ) 少量多次 喂食蜂蜜,尽快到医院就诊。

     对所有误服和消化道异物的儿童,均应 禁食,且不推荐自行催吐,在缺少专业人士 指导的情况下贸然给儿童催吐,有误吸和窒 息的危险。

科普11月2日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