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由于儿科医生被民营诊所挖角,人手严重不足,广州又一家公立医院即日起停止下半夜的急诊儿科服务。该院儿科主任柯志勇称,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儿科连续流失了四名骨干医生,均被民营诊所以高薪挖走,医生排不过班了,只好停诊下半夜。且今年以来,广州涌现多家民营诊所,他们积极从公立医院挖人,即使是留下来的医生,也存在军心不稳的情况。
从这起事件中至少可以解读出两个信号。
第一,过去医生多点执业铁板一块,难以松动,医生走出公立医院极为罕见,如今这一现象已悄然发生改变,医生流出公立医院有望成为趋势。
第二,民营医疗机构参与人才争夺,将对儿科等紧缺医生重新“定价”,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使儿科医生的收入更加接近付出,也势必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公立医院围绕儿科医疗加速改革。
这两个信号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虽然儿科人才流失对公立医院造成短期影响,但也许这是儿科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一种必然代价。
医生具有“种子”的作用,高素质的儿科医生分流到民营医疗机构,一人能带出一个团队,成就一个科室。此次儿科停摆,对一家医院不利,但对于整个社会反而有利。
当然,公立医院能否因此激发危机意识,尚有待观察。不可否认的是,假如类似现象更加常见,则公立医院只能以内部改革加以应对。今年5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包括恢复高校儿科专业、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等多项举措。只有尽快实施这一改革,方能确保儿科医生流动性增大、民营医疗机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公立医院也不受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