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后许多人都在讨论女排精神,其实大家说的女排精神,无处不在,在大家的临床工作中更是随处可见,例如,在救治危重患者,完成复杂高难手术时,靠的就是团队合作的精神,靠的是执着,不轻言放弃和忘我的精神……”在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简称“长城会”)上,带领中国女排夺冠的郎平主教练通过DV在大洋彼岸为长城会送来祝福,为中国医生的精神“点赞”。
金秋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长城会。长城会在变与不变中走过了27个春秋。变的是逐渐扩大的规模、论坛讲题数量的增加、新技术的支持……不变的是大会创始人胡大一教授提出的长城会永久的主题“健康理想 理想健康”。也就是有追求健康的理想,经过不懈努力,收获理想的健康。
作为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之一,长城会推广了一项项新技术,造就了一批批专家,也造福了千万心血管病患者。本届长城会注册参会代表17 300人,较去年增加10%。新增的县域医疗、全科医学、互联网医疗、医学人文等论坛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此外,世界心衰大会首次在我国召开,与长城会联袂,对于我国心衰防治和加强国际交流也有积极意义。
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表示,第27届长城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的交汇点。今年,我国召开了中国科技创新大会,这是建国之后的第二次。此外,还召开了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也是建国以来最高规格的一次新型、涉及全国健康事业的大会。在健康大会上 总书记讲,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健康融入到所有的政策之中,建设健康中国,为全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科技大会和健康大会,是中国医学发展两个最巨大的推动器。
马长生认为,在这历史的机遇面前,我们整个医学界将会彻底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会超越每一位的想象。那么有机遇也有挑战,最大的挑战是老龄化。
“长城会在转变的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长城会打造成完全开放、共享的平台,发挥每一位医生的创造力。”
马长生还透露,长城会从今年开始将实行集体决策主席轮换制,采取国外发达国家的学会和办会的经验,从执行委员会主席里选出候任主席,2017年主席将是韩雅玲院士。
长城会历经27年已经发展为心血管医疗领域重要的年度学术盛会,已经成为海内外广大心血管病学者和同仁们沟通交流的平台。“新时代,心长城”,顺应时代发展的变革将为长城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陇德 社会动员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在开幕式上指出,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慢性病防控对策。
王院士介绍,我国慢性病防控中的主要问题有:主要危险因素亟待控制,吸烟、身体运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康教育仍未广泛开展,国民卫生保健知识贫乏,健康行为形成率低,“慢性病危险因素几近失控”;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未广泛实施;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建设尚属探索阶段;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为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王院士提出七大建议:(1)国家亟需建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重点、目标,设立示范项目,引导工作开展。(2)财政部门需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3)卫生部门需重新研究制定临床医务人员的必备知识、技能标准,不同岗位的疾病防控职责,开展新的业绩评价;确定医疗机构公卫职责,制定保障政策;制定疾控机构编制标准,落实全额保障政策;制定高血压使用基本药物控制免费政策。(4)宣传部门要加大公益宣传力度,重要公益广告放在黄金时段播出。(5)教育部门要在学校配置卫生保健人员,加强对学校老师和卫生保健人员的健康知识培训,健康知识要作为儿童青少年的必备知识进行培训。(6)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等要推广健康膳食设备。(7)以法律形式保障所有部门政策中“融入健康”。
“只有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人人从我做起,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有可能实现。”王院士强调。
ACC主席 医学将最终战胜心血管病
“2050年时,100岁的人会比现在50岁的人感觉更好,因为运动、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习惯,以及抗糖基化治疗中的突破、80岁时整套器官的置换,还有血流中的纳米实验室按需制药并不断地补足使细胞长生不老的端粒酶。”ACC现任主席Richard A. Chazal教授在开幕式上大胆预测了“心脏病学的未来50年”。Chazal教授介绍了生物学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对当前医学发展、医疗模式和临床实践的巨大影响,并预测了未来医学的蓝图。
“2066年的医学将是什么样?”Chazal教授表示,50年以后,综合遗传测试、选择基因特异性治疗将成为常规,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预约看病方式将会终结,计算机运算遥测会诊断并确定需要的药物治疗,非常有限或特殊的病例才会选择去看医生。
“想象力总是飞快,但由于成本、监管以及需要测试和评估新进展的时间等许多限制,进步往往不确定而且缓慢;不过,如同我们已经打败了小儿麻痹症、天花和历史上的其他严重疾患一样,我们现在可以预见,未来的医学将最终战胜心血管病。”Chazal教授以Flower和Weintraub等几位医师曾说过的话结束讲座。(下转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