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最易受世人非议的地方,然而每天也在上演着世上最温情的感动。对于疗效,我们尽力做到最好;对于患者的任何信仰,我们应尽量保持理解,轻易不去触碰他们内心所保留的希望。也许每个信仰背后都有可能是感动的故事。
三年前我治疗过一个面部横纹肌肉瘤的患者,一个刚满三岁的小男孩。父母中年得子,对他分外溺爱。因为孩子年龄小、反应大,父母听从医生建议,在做了几个疗程的化疗后,改行放射治疗。放疗十多次以后,他的口腔部位出现了很重的早期放射反应,孩子的精神状态也逐渐低迷。
母亲看到孩子的情况十分揪心,第二天执意出院,我们并未劝阻,只是觉得有点可惜。两周后母子二人高高兴兴地回来了,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让我们颇感意外,虽然放疗后期也出现了较重的反应,但他们还是坚持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对于他们态度的转变我一直不能理解,直到他们出院后才听其他病友说起:刚开始出现放射反应后,母亲看到孩子这么受罪,所以不愿继续治疗,出院后她带着孩子去了趟普陀寺,寺院住持跟孩子母亲说:你与孩子缘分未尽,多做善事,珍爱生命,孩子就会转危为安。后来孩子精神与食欲逐渐好转,之前的放射反应也好了。她深为痴信,重拾求医的信心并返回医院继续治疗。
对此我深思了很久,母亲中断孩子的治疗,是缺少精神支撑,所以她急需找到一份信仰,即使这份信仰对于外人来说是荒诞的。
患者在疾病的疗效上找不到心理上的慰藉时(当然有些病,医生也是束手无措),会需要一份信仰给予支持,这种信仰犹如救命稻草一般,只要握在手中就是希望。
当我们不去关注某些患者心中的信仰诉求,却随意评论他那份或对或错的信仰时,必定会导致患者的逆反心理。
有些信仰对于他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的,但这信仰的背后或许就是患者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