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28日APLAR大会期间,艾伯维中国举办了两场卫星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分别就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与诊治经验。APLAR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分别担任两场卫星会的主席。记者在会上对两位专家进行了采访,两位专家就我国风湿病学发展的现状、最新诊治进展等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我国风湿病学发展已被世界认可
曾小峰教授介绍,中国现代风湿病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复苏、发展和壮大。尤其近10年来,我国风湿病学发展非常迅猛,中国的诊治水平已不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一些领域已领先于国际水平。
“2000年,我国首次主办APLAR会议,那时的APLAR是四年举办一次,申请APLAR的主办权就像申请奥运会一样。”曾教授表示,2000年的APLAR大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风湿病学事业的发展。“16年后的今天,APLAR大会再次在中国召开,一方面提示国内风湿病学的发展得到世界公认;另一方面,本次APLAR年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将很大程度地促进我国风湿病临床诊治和科研方面的发展。”曾教授说。
患者对风湿病诊治仍存误区
当然目前我国风湿病学领域还存在一些挑战。曾教授表示,从患者角度,首先是对疾病治疗期望过高,希望能立即治愈。然而现实是,风湿病是一类慢性疾病,治疗得当能较好地控制,但尚不能根治;现在新的药物,尤其是一些靶向药物的出现,可以定点靶向的治疗疾病,像生物制剂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实,能抑制炎症,改善临床,甚至阻断对关节的破坏,减少畸形、残疾的出现。这些药物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控制疾病的水平,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此外,国人存在“病急乱投医”的现象,或听信“小广告”的“彻底根治”“包治百病”,去不正规的机构,或进行不正规的治疗导致病情贻误。用药依从性差也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有些药物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显效,患者可能用药1个月觉得无效就换药了。
曾教授表示,患者教育仅靠医生是不够的,需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并贡献力量。
风湿病数据中心建设将为我国风湿领域带来巨大获益
“国家大力支持风湿病平台建设,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课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中心数据平台CSTAR,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目前全国有670多家中心参与,依托此平台开展了各种风湿病注册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
曾教授相信,通过平台建设,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风湿病的“家底”,促进我国风湿病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诊治,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此外,精准诊断,尽早治疗以及提高目前生物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可及性,也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曾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