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例
患者男,49岁,因高处坠落后T12椎体骨折,双下肢瘫痪5 h入院,入院后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有所好转。术后10 d,患者突发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黑朦、出冷汗症状。
体格检查 T 36℃,P 92次/min,R 20次/min,BP 105/60 mmHg,SpO2 90%(鼻导管吸氧3 L/min)。口唇紫甘,颈静脉怒张,右肺呼吸音减弱,闻及湿啰音。心脏听诊P2>A2,双下肢肌力1级,膝关节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略水肿。
辅助检查 急查床旁心脏彩超示:右心大,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轻度)。
双下肢血管彩超:未见异常。
肺血管CT造影:双肺动脉及其分支多发栓塞,右肺下叶炎症,右侧胸腔积液(图3)。
诊断 (1)急性大面积肺栓塞;(2)右侧胸腔积液;(3)T12椎体粉碎性骨折术后伴双下肢截瘫。
治疗过程 基础抗凝、对症治疗同时急诊溶栓治疗。
分析 患者术后10 d,溶栓治疗后出血风险较大,并且下肢瘫痪患者,溶栓治疗后再次肺栓塞概率高。此患者溶栓过程中病情较稳定,主要出现的并发症为皮下血肿,考虑为患病前1 d,采动脉血气时针眼出血可能,及时给予加压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不良反应。
阿替普酶50 mg 50 ml注射用水,2 h静脉输液。溶栓治疗后根据APTT结果,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足量抗凝后加华法林2.5 ~3.75 mg,根据INR结果调整剂量抗凝治疗后复查相关检查。经1个月的抗凝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复查CTPA(图4),心脏彩超,均恢复正常。
经验分享
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病 长期以来由于对肺栓塞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医院,经常漏诊、误诊,因此对临床可疑的病例需系统的、全面的进行评估及完善相关检查。
仅限于典型症状,容易漏诊 临床发现,具有胸痛、咯血、晕厥三个典型症状的肺栓塞患者很少。临床上最多见的症状为突发的呼吸困难最多,有些肺栓塞无其他特殊症状,唯独呼吸困难,且活动后明显,很容易被考虑为心脏疾病。因此对肺栓塞危险因素的搜集至关重要。
对危险因素的搜集与评估不重视 具有长期卧床史、下肢制动史、下肢静脉血栓史人群,临床医生会考虑肺栓塞风险。但对于没有下肢制动史的人群往往会忽视该疾病。还有很多的肺栓塞患者没有下肢制动病史,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他们形成肺栓塞的原因是血液存在高凝因素。
养成良好的临床诊疗思维 患者出现突发呼吸困难,当首诊医师为呼吸科医生,则常常首先考虑慢阻肺,治疗效果不好时才会考虑到肺栓塞。心内科医生常常首先考虑到的是冠心病,也是等到治疗效果不好、病情加重,甚至做完冠脉介入治疗后病情不缓解才想到此病。
因基础疾病而被误诊、漏诊 原有心肺疾病基础上新发生肺栓塞,是最易漏诊的原因。肺栓塞误诊较高,建议所有以胸闷、气短、胸部不适为症状就诊的患者,首先行血气分析和D-二聚体检查,同时进行心脏彩超,并进行危险因素的搜集,临床症状的评估而行临床鉴别诊断,如还是不能完全排除者需行C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