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复杂心律失常,导致卒中发生和死亡率增加。导管消融是目前房颤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其远期成功率仍不甚理想。如何选择合适的房颤患者给予消融治疗,是电生理领域关注的焦点。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容易获得、廉价的检查手段,从心电图特征可判断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预后。
房颤类型和时程
接诊房颤患者时,首先关注的是患者的房颤类型和病程。根据已有的系列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可以判断其房颤类型和病程。房颤的维持会加重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 d)的导管消融效果优于持续性房颤(>7 d)及长持续性房颤(≥1年)等类型,其在指南中的推荐级别也有所差别。
识别局灶性房颤起源
肺静脉、上腔静脉等为阵发性房颤发生最常见的触发部位,往往可见短联律间期、频发的房早,以及多种房性心律失常同时存在。结合心房波形态特征,可定位局灶起源部位,对制定个体化的消融策略有较大帮助。
P波形态
窦律时心电图P波形态被认为与心房的电重构、结构重构密切相关:(1) P波时限代表心房总除极时间,与心房电传导速度、心房大小等相关。P波时限延长(如>140 ms)与术后房颤复发独立相关;(2) P波离散度反映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离散度<40 ms,提示心房肌电活动的均质性较好,有助于术后窦律的维持;(3)P波振幅,相对研究较少,新近研究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中,I导联P波低振幅(<0.1 mV)与左房电压、传导速度等重构指标及左房最早激动点下移程度相关, P波低振幅与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独立相关(危险比为2.163);(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其反映左室舒张功能,PtfV1≤-0.04 mm/sec,对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房颤波(f波)
f波振幅,可反映患者年龄、房颤时程、左房大小。粗颤波(f波≥0.1 mV)患者房颤终止率高于细颤波患者(f波<0.1 mV),f波≥0.05 mv提示较好的消融术后成功率。
研究认为,f波频率(AFR)与心房重构密切相关,AFR<350 fpm,提示较高的房颤转复成功率。
P-R间期
P-R间期常用来反映房室结传导功能,但同样也包含了心房传导时间。近来报道提示P-R间期延长与房颤发生风险相关,P-R>200 ms是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R-R长间歇
房颤时R-R长间歇并非房室结传导功能障碍的确诊标准,但对于心电图表现为细颤波、R-R长间歇患者,术者需特别注意房颤转律后可能表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转律后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对于这类患者,术前充分沟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