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血液年会多发性骨髓瘤亮点
▲ 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 张翼鷟 王路
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行之有效的微小残留病(MRD)评估手段,目前无法将MRD纳入疗效评价标准中
治疗选择时并未注重克隆异质性与表观遗传学的结果
免疫监视功能丧失,无法根除残留病,可能与肿瘤逃逸、树突细胞功能不全以及T细胞和NK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有关
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彻底根除克隆异质性,也无法使MRD达到阴性状态
如何检测MRD?研究证明,与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MFC)和ASO-PCR检测技术相比,二代测序技术(SEQ)具有较高的敏感性:SEQ为 106,MFC为105~104,ASO-PCR为106;以及更高的可操作性:SEQ为91%,MFC为83%,ASO-PCR 为85%。同时,二代流式技术(NGF)与传统流式技术相比,检出残存异常浆细胞的能力更为卓越。判断骨髓MRD的最佳方法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定量PCR)和免疫分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用于MM的MRD检测。8~10色的流式细胞仪和NGF可以达到106的敏感性,且检测速度快,在欧美洲已经开始应用于MM的MRD检测。
骨髓瘤原始细胞在演化过程中也保持多态性,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维持克隆优势,MM治疗过程中,多态性的骨髓瘤细胞亚克隆中可出现治疗相关的耐药亚克隆。骨髓瘤增殖细胞不断进化,骨髓瘤亚克隆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耐药亚克隆存在选择优势,不断增殖,逐渐在骨髓瘤细胞中形成优势克隆。
再次根除肿瘤克隆,包括肿瘤干细胞,是治愈肿瘤的前提。以上结论提示,必须在疾病的早期采取强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获得最佳疗效,并继以维持治疗。
2015年11月,FDA相继批准Ixazomib(一种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Daratumumab(抗CD38抗体)、Elotuzumab(抗CS1抗体)用于复发/难治MM的治疗。2015年ASH会议报道了Ixaz+KD、Ixaz+PD、Ixaz+Panobinostat等联合治疗及Ixaz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分析
▲ 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 陈文明
目前,诱导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年轻患者已成为标准治疗手段,其中以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为基础,联合其他细胞毒性药物的策略较为常见。朝阳医院比较110例骨髓瘤患者接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VCD)诱导治疗的效果,总缓解率(OR)为76.4%(84/110),其中新诊断患者完全缓解(CR)+良好部分缓解(VGPR)率、OR均高于复发难治的患者,VCD方案病情进展率低,毒副作用少,因此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上,宜推荐采用VCD诱导治疗方案。另外一项纳入264名初治MM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含硼替佐米的方案可提高患者疗效并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明显优于不含硼替佐米方案,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可进一步提高骨髓瘤患者疗效。
MM合并肾功能不全(MM-RI)患者与MM肾功能正常者相比,临床特点有所不同,主要体现为:临床分期、骨髓浆细胞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酸数值。本研究表明:性别、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一线方案是否含硼替佐米、是否曾接受移植及骨破坏数为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方案获≥VGPR疗效的MM患者,笔者团队进行ASCT与直接维持治疗的比较。结果表明,影响硼替佐米诱导≥VGPR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OS的重要因素是R-ISS分期,可考虑基于R-ISS分期进行危险因素分层。ASCT可延长患者整体PFS及OS,获益的主要是R-ISS Ⅰ+Ⅱ期患者。R-ISS Ⅲ患者从ASCT获益似乎有限,需进一步研究。
2010-2014年骨髓瘤的数据分析表明,ISS分期系统在骨髓瘤预后分层体系中仍具有一定预后意义,引入FISH后的预后分期,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老龄(≥65岁)、肾功能不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提示预后不佳。新药时代,自体移植地位不可动摇,含有硼替佐米的诱导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包括肾功能不全患者。
抗击多发性骨髓瘤的长征路
▲ 上海长征医院血液内科 侯健
MM细胞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
长征医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MM患者区别于西方患者的特殊细胞遗传学改变:-22/22q-、t(3;22)、t(6;19)等。
笔者科室首次报道染色体4q-是MM发病的一个重要遗传学事件,位于4q13.3的PF4是MM发病的候选抑癌基因。
应采用RT-PCR及FISH技术检测MM患者IgH基因缺失、P53缺失、1q 21扩增等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而对疾病进行分层诊断。
基于细胞遗传学异常,应常规对患者开展MM分层诊断(高危、中危和标危)及个体化靶向治疗。
对伴有t(4;14)的中危患者,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可显著改善总体生存。
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作为靶向诱导后巩固治疗,能显著改善高危组患者的长期生存:PFS、OS较接受化疗巩固组分别延长19.7个月和12.5个月。
对有合适供者的年轻高危组患者实施异基因干细胞移植22例,结果显示,清髓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对于该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且近期复发率较低。
长征医院研究团队证实,除因基因缺失而失活,PF4的等位基因还可因启动子甲基化而灭活。
RASSF1A、P15、P16可经甲基化修饰灭活,但可被去甲基化制剂5’-阿扎胞苷逆转。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揭示了MM发病机制,为MM去甲基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MM诱导分化策略的研究
长征医院首次报道了2-甲氧基雌二醇(2ME2)可诱导MM细胞分化。其机制在于2ME2可靶向UPR信号通路,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提高MM细胞对靶向药物敏感性。
靶向UPR信号通路增强抗MM效应的临床研究
临床上可利用HDAC抑制剂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应用发挥协同抗MM效应。
笔者团队参加了两项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其分别为VANTAGE088:伏林司它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复治MM;CLBH589D2308:帕比司它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MM。研究尚在进行中。
MDS/AML去甲基化治疗
▲ 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 于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目标 低危患者:改善血细胞减少,提高生活质量;高危患者: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
MDS患者骨髓衰竭表现更显著 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相比,MDS患者年龄更大,体能状态(PS评分)更差,骨髓增生程度更差,原始细胞、三系更低;反映细胞凋亡程度的细胞凋亡蛋白酶3更高;同时细胞遗传学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
MDS患者死因中,70%~80%死于骨髓衰竭及相关并发症,20%~30%死于AML转化。MDACC研究显示,273例MDS患者中84%发生MDS相关的死亡(感染、出血、向AML转化和疾病进展),感染、出血和向AML转化引起的死亡分别占38%、13%和15%。
MDS治疗的权衡 保护残存造血功能,改善骨髓衰竭;杀灭恶性克隆,延缓疾病进展。地西他滨杀伤恶性克隆细胞但不损伤正常干细胞:MDACC研究纳入接受地西他滨(115例)或强化疗治疗(376例)的MDS患者491例,结果显示,地西他滨显著降低死亡率,并延长中位OS至2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