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介入呼吸病学亚专科的发展历程并不很长,国外从20世纪80年才开始出现。国内介入呼吸病学的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介入呼吸病学的临床工作才逐渐有所开展。
我国在呼吸介入领域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为缩短差距,我们又应当作出哪些努力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李强
打破“师带徒” 加强培训以求“同质”
我国介入呼吸病学与国外的差距,首先在于人才。在这方面,国家层面已经开始着手开展相关工作,即介入呼吸病学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国外的介入呼吸病学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已经开展了20多年,相对较为完善,但国内基本还在沿袭“师带徒”的模式。这样就会造成不同医院、不同地区之间,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将来开展规范化的培训之后,我们希望所有从这个体系出来的专科医生,能够形成相对的“同质化”。
相比于国外,我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患者资源。在疾病诊治方面的临床经验,我们的很多医生已经远远超过国外同级别的医生。随着我国介入呼吸病学国际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再加上硬件、诊疗平台建设的完善,慢慢地也会有一些国外的医生来中国接受培训,大量的患者资源是吸引他们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我国介入呼吸病学医生在创新意识方面还需向国外专家学习。绝大多数介入呼吸病的治疗技术和方法都是西方人提出的,虽然我国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思路、有了自己的专利产品,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医生还停留在“拿来用”的阶段,而没有想到去“创造”一些设备和诊断治疗的方法。
此外,我国医生还应该加强临床研究的能力。不做临床研究,就很难拿出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医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仍需加强。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白冲
呼吸介入 合作才能共赢
我们在办第一届上海东方呼吸病国际论坛时就发现,我国呼吸介入的水平与国外差距甚大。还记得第一届论坛的时候,内容并没有涉及硬质支气管镜。经过几年的时间,通过与国际的频繁交流,我国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先进观念和手段在不断得以丰富。
尽管我国介入技术与国外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科研上还需加强,并且要注重病例资料的保存。在这方面,肿瘤的同行做得比我们好,他们已经开展多中心的团队协作,而我们还在单打独斗,这与如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不相符。要知道每个医院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此外,与慢阻肺同行相比,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显示出后劲不足。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变、呼吸疾病的特点在变,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只有勇于探索,捆绑式发展,才能把呼吸介入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推动整个呼吸学科的发展。
北京天坛医院 张杰
呼吸介入医师要勇于开拓创新
我国呼吸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研究方面仍较欠缺,这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呼吸介入医师的工作类似于外科医师,整天处于高强度手术状态,难于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其次我们所掌握的技术在国内来看非常前沿,但在国外可能已是应用多年的技术,因此我们总结的文章创新性不够;再次在国内开展新技术难度大,国内器械厂家的水平及合作方式导致新器械的研发困难较多,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呼吸介入在国外发表的文章仍然以基础研究为主,如动物实验等。真正手术经验、手术方法等操作层面发表的文章并不多。因此,在操作技术方面我们还需要有新的探索,
介入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呼吸介入医师犹如内科里的外科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技巧和胆量,才能大刀阔斧、勇往前行。相信随着我国呼吸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从事呼吸介入的医师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达到并赶超国际水平。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李时悦
加强呼吸介入中心建设 提高医疗质量
我国的呼吸介入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可以说越来越小,很多技术操作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如支气管热成型术、单向活瓣、各种硅酮支架等,一些地区甚至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但器械研发却是我国呼吸介入领域的一个短板。虽然近几年我国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呼吸介入方面的器械研发,但总体而言相对较少。即便是国外设备引进国内的时间,也大都在两三年以上。设备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呼吸介入与国际的差距。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呼吸介入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仍集中在“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这主要是由于呼吸介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亚专科,首先要求呼吸介入医师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其次,需要好的支撑平台,具体来说需要如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等的强有力的支持。另外,由于目前呼吸介入的患者人群并不像心脏介入人群那样普遍,同时,呼吸介入也是高风险、高要求的领域,并不是所有医院都适合建设呼吸介入中心。可以借鉴国外的模式,在一定的区域建立一二个呼吸介入中心,集中疑难危重的患者,发挥该中心技术力量的优势去尽可能优质地处理患者。
对大多数医院来说,同样需要开展呼吸介入工作,但主要是处理常见呼吸介入问题。他们进行常规介入诊断和简单介入治疗,根据情况把疑难、复杂的病例转至介入中心处理。如此既能做到对患者早诊早治,又能保证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质量。对整个呼吸介入体系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