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6~28日,第六届上海东方呼吸病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外500多名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肺部肿瘤的临床诊治、介入肺脏病学的临床应用、重症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的诊断救治等问题。这是该论坛自2008年创办以来走过的第7个年头,伴随着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传承、交流、合作”的主题也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肯定。论坛在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更发挥了桥梁作用,以多种形式推动呼吸学科的全面发展。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介入呼吸病学现已成为我国现代呼吸病学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介入呼吸病学已成为我国现代呼吸病学的重要支柱
回顾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引进消化阶段(1990-2000年)、建立体系阶段(2000-2010年)和完善成熟阶段(2010年以后)。
引进消化阶段 随着一些留学人员的归国,他们逐渐将一些国外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如支气管镜下的高频电凝消融、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型、气道内金属支架置入、TBNA、支气管镜下球囊填塞治疗大咯血以及硬质内科胸腔镜等引入国内,并加以消化吸收,极大地拓展了呼吸内科医师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范围。
同时,他们还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介入呼吸病学界大师们请到国内进行授课、手术演示及手把手指导,使众多年轻医师受到启蒙并从中获益,进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热潮。
建立体系阶段 随着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发展热潮兴起,人们享受着其为临床解决各种难题所带来的喜悦,但同时,一些困惑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如各种介入治疗技术所造成并发症的处理难题;如何防范并发症;学术交流缺少稳定的平台;新技术和青年人才培训缺少规范化培训体系等。这促使立体的介入呼吸病学新体系在中国迅速建立。
经过近10年建设,国家、学会、省市及民间等不同层面的组织体系、学术交流体系、临床诊疗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逐渐建立,使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真正进入了一个快速、有序和健康的发展轨道。
完善成熟阶段 在完善体系建设之后,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开始真正步入成熟期。其标志为:各种新技术、新疗法培训更专业和规范;各级医疗机构介入呼吸病诊疗平台的硬件和诊疗流程更完善;各种诊疗技术风险评估更细致;各种并发症处理更自如;各种技术创新和临床研究成果开始被国际同行关注;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已成为世界介入呼吸病学界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目前,介入呼吸病学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呼吸病学的重要支柱。其在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气道异物诊断与处理;各种良、恶性气道阻塞诊断与治疗;各种复杂和少见肺部感染诊断与处理;肺部肿瘤的诊断与分期;各种良、恶性气道肿瘤治疗;各种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脓胸诊断与治疗;各种肺血管性病变诊断与治疗以及支气管哮喘、慢阻肺、难治性气胸和支气管胸膜瘘、食管气管瘘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介入呼吸病学在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小,未来应在谋求赶超方面有所作为。
未来介入呼吸病学的主战场在哪里?毫无疑问,应该是“早期肺癌的微创介入性根治”。我们应加强医工之间合作,组织全国范围内多学科参与的联合科技攻关,大胆创新,科学实施,力争用3~5年的时间攻克这一临床难题。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早期肺癌微创介入根治疗法”逐渐取代传统外科手术疗法时代的开启,介入呼吸病学的春天也将随之来临,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