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雨)当他将呼吸器从“患者”喉咙中取出时,“患者”的头部开始本能地与陌生的身体一起呼吸起来。一只新换了棕色头部的小黑鼠,身体发生颤抖;又过了几个小时,这只老鼠睁开了眼睛。
前一阵炒得沸沸扬扬的“换头术”,让我们认识了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韦罗。殊不知,该领域中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中国医学科学家的名字,他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任晓平教授。
自从2013年7月的这次手术之后,任晓平和自己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团队给近1000只老鼠进行了手术,尝试让老鼠存活更长时间的各种方法。他们迄今为止的最长纪录是让老鼠在手术后存活一天。
处在医学最前沿的头部移植正在慢慢接近于成为现实。任晓平计划在今年夏天将他所进行的头部移植试验应用到猴子身上,希望能够创造出首例可以自主生存和呼吸的移植了头部的灵长类动物,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2012年,任晓平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从美国以特聘教授、外国专家的身份,引进回母校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开展头部移植研究并非轻率之举。任晓平表示,如果此类移植能够得到完善,有朝一日这项手术或许能够帮助大脑完好但身体患病的患者获得新生,例如脊髓受伤、癌症和肌肉萎缩症的患者。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向科研项目、尤其是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和具有原创性的项目投入大量资金。据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统计,中国的科技投资支出在全世界研发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10%上升到了2014年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