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通报,2014年全国共审结暴力杀医、伤医案件155起,并表示一定依法重判。评论普遍认为,医患关系目前正待艰难修复,要彻底解决问题单靠重判、严惩,恐怕是不够的。
近年来,愈发凸显的医疗体制弊病、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与不良思潮的影响、不断出现的舆论误导等,都在影响着医患关系的走向。除了医改、规范舆论、重判、严惩外,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呢?
要想进一步解决问题,唤回医患关系和谐的春天,笔者建议必须积极同步开展医务人员医德教育和患者的患德教育,而且当前患德教育和患德修养非常薄弱、亟待加强。
患德即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具有的一种特殊社会公德,它要求在实现患者生命权、健康权的同时,不得防碍、连累社会群体健康和生命的生态平衡、不得把自己正经历的对各种可逆和不可逆的健康缺失或生命损害的愤怒,无故蛮横地发泄在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
高尚患德与高尚医德相辅相成,强调患德的重要性,绝非忽视医德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二者在人类疾病预防、控制和医患关系调节中具有各执牛耳、又相辅相成的作用和辨证关系。
医德和患德的关系也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高尚的医德能感天动地、激活患德;良好的患德也能三冬怀暖、鞭策更高尚的医德,共促医患关系的春天。
明线的患德不良
打、砸医院,破坏正常医疗秩序,侵犯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或生命权、健康权。
暗线的患德不良
☆到医院就诊,待好转或痊愈后却分文不缴悄悄溜走,把后面的“烦扰”全部留给医院和医务人员;
☆明知患者病情危重不可逆,家属却找茬谈钱,医务人员既献力还要承担损失;
☆患传染性疾病后不积极或正规治疗,导致或促使耐药、扩散发生或爆发社会疫情;
☆随地吐痰、丢弃污染废物;
☆患传染性疾病后不自觉隔离、反而大肆光顾公共场所;
☆患病后小病大养,滥用高档、限制药物,浪费卫生资源;
☆患传染或流行性疾病后不接受隔离;
☆医患双方均有不足时单方面责怪医务人员;
☆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
☆对医学、医院、医生的期望超过医疗本身的能力,不共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