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不足1%;2010年,儿童哮喘患病率达到3.02%,患病率增加200%。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超过40万的哮喘儿童,上海更是高达7.57%。
第二次亚太儿童哮喘现状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儿童哮喘以间歇发作为主,与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儿童哮喘的控制水平仍较低。
个体治疗是关键
儿童哮喘的遗传度达60%~70%。除此之外,环境污染可能也是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但污染并不是哮喘的元凶,儿童哮喘发病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
哮喘分为过敏性和非过敏性哮喘。过敏体质的儿童更易患哮喘,80%以上的儿童哮喘属过敏性哮喘。
哮喘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需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当前,儿童哮喘的常规治疗为药物治疗。根据疾病不同的时期,主要采取两大类药:一是支气管扩张剂,在哮喘症状急性发作时,气管口径缩小,此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二是长期使用的控制类药物,儿童哮喘属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调节剂等,通过抗炎作用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应在功能和炎症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式治疗原则,为患儿提供个体化治疗,包括每日用药种类和用药剂量、如何避免哮喘的触发因素等。
多数患儿无需终生用药,可根据现有指南选择停药时机。
随访观察不忽视
治疗儿童哮喘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缓解率增加,关键是维持其他功能。当前研究表明,一部分患儿如果早期不治疗,成年以后其肺功能弱于没有哮喘的成人。这就像是手破了以后结痂,结痂没有脱掉就掰掉了,最后皮肤还可以长起来,但反复掰的话,病症长了疤就可能持续存在了。自然结痂脱掉之后,皮肤才和正常的一样。儿童哮喘治疗的目标就是“让结痂自然脱掉”。
根据指南,年幼儿童至少需治疗3~6个月,这主要是由于哮喘发作后气道发生炎症变化,一般需8~12周才可恢复到原有基础状态。停药后,须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肺功能、炎症状态评估等,以防止复发。
家庭管理亦重要
与成人哮喘不同,儿童哮喘有一定的缓解率,部分儿童哮喘是可以临床治愈的。临床医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家庭化管理有利于哮喘的控制,改善预后。
实现儿童哮喘的家庭化管理,首先应有客观、科学的认知。喘息儿童具有如下特点时应考虑哮喘的诊断:(1)多于每月平均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2)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3)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4)喘息症状持续到3岁以后。学龄前喘息儿童大部分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药物治疗的强度也应个体化。
此外,应避免儿童与环境中的过敏原直接接触,以免引起过敏性哮喘症状。并尽量回避致敏食品,保持居住环境简单、干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