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5 月25 日,在2024 第六届CMIA 医学创新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指出,近年来,国产医疗装备的占有率逐渐提高。面对我国医疗装备创新转化现状,范先群表示,医疗行业的实际需求是推动该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在医疗装备的研发过程中,临床需求应当发挥关键作用。“真正的创新应聚焦于临床关键问题,而非仅仅追随市场现有产品。”
向高端市场突破
医疗装备产业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也是“医+X”多学科合作的产物。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水平代表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医疗装备生产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但仍以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 I 类和 II 类医疗装备为主。以眼科为例,范先群提到,眼科大部分产品仍然主要依赖进口。从全球市场来看,预计到2024 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6 千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医疗装备行业投入研发的总费用远低于世界上大型医疗装备企业的研发投入。这与我国巨大的医疗市场不相适应。”范先群说。
他同时指出,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医疗装备研发生产、医疗装备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自主创新的医疗装备将会加速涌现,产品实现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不断突破。
创新围绕临床需求展开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通常被描述为从0 到1,再从1 到10,最终达到从10 到100 的过程。在范先群看来,从0 到1 阶段是最关键的,“这个阶段涉及到如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研究出成果。没有这个基础,后续的转化工作都无从谈起。”
从0 到1 的关键所在,则是医生和医生科学家。“ 医生作为临床问题的发现者和科学问题的提出者,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负责将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范先群还表示,医院既是研发的起点,也是最终产品的落地点,因此,整个创新过程均围绕医疗机构展开。
医疗设备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相关专业领域的进步,如心脏瓣膜疾病治疗、心导管介入治疗等领域正快速发展。同时,科学家和企业家,尤其是那些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科学家,通过创办企业,极大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政策环境亦在持续优化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包括赋予科研人员对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鉴于医疗装备创新转化的巨大市场潜力,范先群呼吁:“广大临床医生要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