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是女性特殊生理时期,产后护理措施对于产后康复有着直接影响。根据传统观念来看,产后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坐月子。许多人认为月子病就是月子没做好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四肢发冷等。因此为了预防月子病的发生,需要重视产后护理措施,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中医护理在女性产后康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产妇调理好身体,预防月子病的发生。
中医对月子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产妇分娩时气血、体力过度消耗,导致产后身体气血亏虚,容易出现风寒入侵的问题,因此在产褥期需要重视身体调养,也就是俗称的“坐月子”。“坐月子”实质上就是帮助产妇生殖系统、身体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过程。如果月子没坐好,会直接影响产妇的健康安全。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这一习俗,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但是许多年轻人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认为坐月子是不必要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饮食以肉类食物为主,而中国人主食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饮食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体质差异。因此女性产后养护也有差异。中医认为在分娩后,随着骨盆的打开,产妇筋骨处于松弛状态,风邪容易入侵,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盆逐渐闭合,寒邪会被闭锁在体内,引起“月子病”,并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四肢发冷,此时需要采取疏通经络、活气补血的原则,将身体的寒邪清除出来,才能够强健体魄、防病治病。
产后中医护理措施
由于月子病是在坐月子期间发生的,因此最好要在坐月子时期进行干预。月子结束后,产妇骨盆逐渐恢复闭合状态,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药物,都很难驱散风寒,因此需要把握月子期这一时期。目前产后中医护理常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中医汤药 中医汤药是中医治疗中的常用措施,中医药具有靶点多、安全性高的优势,比较常用的中药汤剂包括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 枚)、当归四逆汤(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大枣8 枚,炙甘草6g)等经典配方,1 天1 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即可。在中医汤药治疗中,需要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产妇的体质不同,辩证加减药物,提高月子病的防治效果。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主要是使用温热的中药液泡脚,可以达到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并且可以减轻胃肠负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多数产妇的配合度高,在我国基层已经获得推广使用。在中药足浴时,需要注意控制时间,一般以15~20min 为宜,最好不要超过30 min。
艾灸 艾灸主要是使用点燃的艾条放置于穴位、经络上,常用穴位包括膻中、乳根,小腿部三阴交、足三里,以及腹部气海、关元、神阙、子宫等穴位,可以通过热力效应发挥行气活血的效果。现代研究指出,艾灸可以扩张局部血管,达到改善局部灌注量的效果,因此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驱散寒邪。但是需要注意在艾灸治疗期间,需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灰烬掉落造成烫伤的情况发生。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方法,可以选取双侧子宫、气海、关元、中脘等穴位,采取不同手法刺激穴位,有助于疏经通络、益气活血,从而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穴位按摩还可以改善产妇肌肉酸痛症状,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耳穴压贴 中医认为耳朵与全身经络相通,耳穴敷贴王不留行籽可以持续刺激耳穴,并且通过定时刺激耳穴,包括盆腔、内生殖器、神门、垂体等耳穴,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效果。耳穴敷贴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势,多数产妇能够配合该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