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建医联体,固然有其普惠的一面,政府也希望借此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看病难”,但对于医院来讲,其中更有自己的盘算。大医院希望触角更深入,想多吸收一些病人,而小医院则希望大医生来医院做手术,各有利益诉求,最后的平衡点就在利益的分配上。
从现有的医联体实践来看,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支撑小医院,小医院无法解决的就转诊到大医院去,大医院的康复患者转到下面的小医院。其中都会牵涉到利益的分配,如果做得不好,最后医联体就会形成虹吸,在把患者虹吸到大医院的同时,也吸了医生、护士。
从现阶段看,医联体大致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医联体模式较为普遍,它主要由核心医院向下级医院提供专家和技术支持,实现联盟内的信息互认、转诊等,但在人员调配、利益分配等方面并未统一,相对独立。尽管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难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紧密型医联体是指医联体内医院在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不过,尽管它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要在我国完全实现,难度很大。因为这需要突破当前体制性问题——分级管理和分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