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12-10 总第43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12-10 总第433期
返回上层

总第433期

发布时间:2015-12-10

循环

标题导航

从一到多 为冠心病治疗做加法(上接第14版)

发布时间:2015-12-10来源:《医师报》作者:董杰  阅读: 51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抗栓治疗合并脑出血

PCI术后脑出血要分层治疗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冠心病治疗必须采取的措施,DAPT脑出血发生率较低,但可严重影响预后,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引起的脑出血,DAPT脑出血相关处理也无充足证据,是否停药应具体分析,兼顾心脑。

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毕齐教授介绍,2015年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指出,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抗血小板治疗是其中一种病因。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比较,DAPT并不额外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总体而言,PCI术后DAPT脑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但发生脑出血后将严重影响预后,死亡率较高。

毕齐教授指出,PCI术后脑出血的危害和处理措施应根据出血量而定(图1)。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徐跃峤副主任医师介绍了抗凝相关大出血处理策略(图2),表示抗凝引起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尽量纠正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即便血肿不大或临床情况尚好,也要立即纠正凝血异常,初始的凝血功能逆转需要包括长效药物如维生素K,以防INR反跳,INR升高水平不影响逆转时间,所有INR水平都需逆转抗凝。

徐跃峤介绍,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或钻孔血肿引流术+血肿腔置管血块溶解术、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

blob.pngblob.png

冠心病合并血糖问题

糖尿病综合管理获益多

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糖尿病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尤其是伴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早期干预可有长期获益,血糖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此外,血糖达标是必要的,但需缓和、慢降。

糖尿病管理

从“以血糖控制为中心”转为“综合管理模式”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数据显示,约2/3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病。中国和欧洲的心脏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吕朝晖教授表示,2型糖尿病患者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中,可控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及精神紧张等,此外,还包括增龄、男性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从“以血糖控制为中心”,转为“综合管理模式”,只有尽早共同干预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才能降低发生心血管病风险。201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推荐,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筛查和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

吕朝晖教授介绍了CCMR-38研究得出的重要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在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纳入25 81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达标患者的比例与需达标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目呈反比。

分析可能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的独立因素发现,老年(>65岁)、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及以上)、目前不抽烟、不饮酒、不超重(体质指数<24 kg/m2)、新诊断糖尿病(病程≤5年)者,更易实现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目标控制。

此外,对该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率低的情况进行分析显示,中国合并高血压与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半数以上未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进行降压治疗,说明我国合并高血压与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并未得到最佳治疗。

本次会议上,北京安贞医院周迎生教授也指出,糖尿病患者防控冠心病、卒中发生需要采取综合干预方式:(1)强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并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2)强化降脂,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 mmol/L等;(3)强化血压控制,收缩压<130 mmHg,舒张压<80 mmHg;(4)抗血小板治疗,可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周迎生教授同时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

血糖管理研究四点启示

吕朝晖教授指出,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重要,从糖尿病血糖控制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相关研究中,可得到四点启示。

启示一:终点获益的前提是要把握干预时机。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血糖控制可带来长久获益,病程越长,强化治疗的获益越低。

启示二: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一刀切”的控制目标不适合所有患者。对于病程短、预期寿命较长且无明显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严重低血糖及其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的水平(ADA指南:B级推荐;ACC/AHA指南:Ⅱa/C类推荐);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已发生明显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有多种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应采取较宽松的降糖治疗策略(ADA指南:C级推荐;ACC/AHA指南:Ⅱa/C类推荐)。

启示三:药物安全性不容忽视。除药物本身的安全性外,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如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也应引起重视。体重增加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显示,强化降糖并未带来明确大血管获益,还可能引发低血糖,而低血糖可能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启示四:单独控制任何一种危险因素的意义有限,都无法使危险性降低>50%。综合干预才能获益更多。大庆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一项入选5145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减重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体重5%~10%,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均有所下降。Steno-2研究也表明,综合干预危险因素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