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精准医学的时代,为促进精准外科实践,助力精准医学发展,“2015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第四届国际精准肝脏外科研讨会”于11月13-15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大会以肝胆疾病的精准外科治疗理念、范式和技术进展为主题,内容涵盖当今肝胆外科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包括精准外科手术、微创外科手术、新型影像诊断技术、数字化外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智能化医疗器械、分子外科技术等。
为推动精准肝胆外科理念的进一步应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在会上联合成立了精准肝胆外科学院。学院聘请欧洲外科协会创会主席Henri Bismuth担任荣誉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教授担任院长。学院将通过定期举办大师班、高级研修营、网络手术转播、病例分享等,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全球,培养高水平肝胆外科人才,使更多病患因精准肝胆外科受益。
大会主席专访
精准理念与前沿技术结合 实现患者外科治疗更优化
精准医学现已成为21世纪的医学潮流,是当今医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和关键词。董家鸿教授于2006年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并构建精准肝胆外科范式,成功应用于肝胆胰外科临床实践并获得广泛认可。为此,记者就精准外科概念、前沿进展、发展方向等问题采访了董家鸿教授。
董教授介绍,精准外科包含两方面内容:理念的革新和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
“外科是一种有创的治疗疾病手段,手术刀可以切除病灶,也会损伤健康组织,造成创伤侵袭出血。”董教授说,“外科治疗的三个核心要素是病灶清除、脏器保护和损伤控制。既往传统外科理念往往追求某一要素的最优化,忽略或达不到三者的同步最优化。或盲目手术,追求扩大手术病灶的切除范围以提高患者治愈率,但事实证明,肿瘤扩大化患者的治愈率并没有增加。或盲目追求微创化,对肝脏巨大肿瘤等不适合做微创的患者,如盲目追求微创,行腔镜下或内镜下切除,易出现病灶切除不干净,加大患者出血风险等。”
“精准外科就是追求外科治疗三大核心要素——病灶清除、脏器保护和损伤控制的最佳平衡,即最大化切除病灶、最大化保护脏器、最小化创伤侵袭。通过对外科治疗安全、高效和微创的多目标优化,最终实现病患康复最大化的目标。”董教授表示。
此外,传统外科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导致三个外科要素难以优化或难以最佳平衡。董教授介绍,过去判断肿瘤病变、器官功能等都是靠经验或间接的化验手段,无法准确确定肿瘤侵袭范围多大,导致切除过多或不足时有发生。对脏器内部解剖结构无法清晰地了解,导致手术过程中出血、正常结构损伤等不易控制,成为外科手术治疗中的瓶颈或根本性问题。
科技的进步在精准外科中扮演重要角色。董教授介绍,在传统肝脏手术时,医生要在头脑中将术前二维影像图片转换为三维立体影像,判断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而设计手术方案,“由于不同医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和临床经验不同,各自在脑海中重建的肝脏立体结构和设计出的手术方案也不尽相同且容易出错。”
而在3D重建打印技术的辅助下,外科医生终于可以“眼见为实”。“使用3D技术可以快速复制出与患者真实肝脏解剖完全一致的透明化肝脏3D模型,外科医生在术前即可从多维度精确定位病灶及其与周围脉管结构间的解剖结构,确定正确手术路径和程序方案,并预演手术。”董教授说,“这缩短了术前评估和准备的周期,提高了外科医疗效率,更重要的是,利于医生完整地切除病灶,同时避免损伤肝脏正常解剖结构。”清华长庚医院首创将3D技术应用于肝胆胰外科手术,并取得手术成功,是精准外科的具体体现。
随着器官功能定量测量、计算机辅助决策、外科机器人等技术的进步,精准外科将在病情评估、临床决策、手术规划、手术作业和围术期管理等临床外科实践中得以更好地体现。
董教授表示,精准其实也是一个整合式的理念,需多学科医生围绕患者建立系统的整合方案,使患者得到最系统的治疗。“清华长庚医院正在实行这种实体化的整合式医疗。肝胆胰中心将肝病、影像、外科、移植外科、麻醉、重症监护、内镜、介入、放射、病理等医生聚集在一起,并依靠清华大学强劲的理工科优势和多学科交叉协作研究的平台和模式,把先进的科技转化为临床,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系统、快捷的服务。”
国际舞台
精准外科理念获国际认可
并已逐步推广于临床
大会邀请多位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分享国际肝胆外科的最新理念、技术和经验。
Henri Bismuth教授介绍了肝脏外科的特性和进展。他表示,无出血、无胆瘘、无坏死,以及死亡率趋向于零,是肝切除手术发展的努力方向。肝脏手术精准化的实现需要技术的革新,如一些新的辅助治疗手段、血管重建技术、冷灌注等,也需要多学科协作,组建一支成熟的专家团队。
欧洲外科协会主席、葡萄牙里斯本医疗中心Eduardo Barroso教授借助董家鸿教授精准肝胆外科理念,将董氏精准肝脏范式引入胰腺外科。促成胰腺外科确定性、可预见性、可控性、整合性、标准化、个体化6大理念。
精彩报告撷萃
自体肝移植:
精准肝胆外科模式探索进行时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教授介绍了新疆地区肝泡型包虫病体外肝切和自体肝移植技术的进展和经验。自体肝移植作为一种对精准肝胆外科模式的探索,将有重要的临床前景。
温教授介绍,肝泡型包虫病在亚洲、拉丁美洲、北非、中欧等都有分布,在中国新疆、青藏高原等也是多发区。大多数肝泡型包虫病与肝癌一样,可通过扩大半肝切除,进行血管重建治疗。而对于不能用传统的扩大半肝切除和血管重建的患者,自体肝移植为其带来了治疗希望。温教授分享了其团队5年来的探索经验。他表示,转移性肝癌仍是自体肝移植的重要内容,而肝泡型包虫病已上升到第二位,目前其团队已完成28例泡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手术。
温教授表示,自体肝移植是特殊适应证状态下的体外肝切,可有效解决出血控制、供肝来源缺乏、免疫抑制等问题。其开展过程离不开多学科联合团队(MDT)的多次讨论,以及3D技术清晰展现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关系等。“离体修肝是自体肝移植的特色,也是自体肝移植术成功的关键。”温教授介绍操作经验时表示,“在冷灌注下切肝可规避出血风险;移植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所有可用血管,如脐静脉被认为是非常好的修补血管材料,其他剩余血管可用血管也应尽量保留,这也是精准外科理念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