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庆收到一条微博私信。一名高三女生向原(化名)向他求助,称自己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父亲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为此,她曾有了轻生念头。几日来,杨庆通过私信、电话对其进行劝导。最后,女孩终于告知,父母同意她学医了。
其父亲的这种“劝人不学医”是一种痛诉、一种抗议、一种激烈异常又带有破坏力的表达。这种冲动可能意味着一种戾气。其所制造的伤害性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首都医科大学今年正式启动了一项课题研究,摸清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现状以及过去10年中的变化。在前期资料收集中,有两组数据给该课题主要负责人留下深刻印象:“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少,医生多不愿子女学医。”
如果我们不能改善一种制造痛苦的社会现象,至少应该先不去加剧它,做破坏性的打击。“劝人不学医”就是其中一种。医疗环境不如意,需要鼓励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从医热情的精英进入这个行业,用自己的力量参与改革,潜移默化地去改变现状,如果人人以局外人自居,总想不付出努力和牺牲就成为利益既得者,都在打着小算盘,等看到足够环境诱惑才进来。那么一旦这种投机主义流行,这个行业永远不会有真正改善的一天,也会无形中伤害到孩子们那美好的未来,原本他们可以成为医疗界的精英,帮助很多人得到救死扶伤的机会。
从这些角度而言,说“劝人不学医”是另一种暴力伤医,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