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6-27 总第84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6-27 总第842期
返回上层

总第842期

心血管专栏

标题导航

传承蜕变 释放心血管领域全新力量

发布时间:2024-06-27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 体记者 贾薇薇 黄晶 宋 箐 杨瑞静  阅读: 682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 ( 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黄晶 宋箐 杨瑞静)夏至之日,白昼最长,希望最浓。6月21 日,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为悠长的一天,中国心血管领域也迎来了自己的盛会——第二十八届东北心血管病大会(NCC 2024)。“这一天不仅是夏季序幕的开启,也寓意着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未来美好前景。”大会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如是说。

      6 月20~23 日,为期4 天的会议,NCC 2024以“交流、创新、合作、提高”为宗旨,以丰富、立体的形式向行业提供实战、前沿、鲜活、全面的学术资讯。全国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如何更好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之道。

      北部战区总医院邢文荣院长,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徐洪斌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循环》杂志主编Joseph Hill 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执行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主持开幕式。


1720659795213.png

                                                                              

1720659677243335.png

主旨讲坛

                                                                          韩雅玲 抗血小板降阶与升阶治疗新视角

      韩雅玲院士提出了冠心病升阶与降阶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视角,“风险评估是决策的前提,了解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决策。”

      韩院士指出, 延长DAPT 疗程可降低缺血高危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但代价是出血风险增高;而恰当的降阶抗血小板治疗可在保持抗栓疗效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但过早降阶可能引起血栓事件风险增高,应加以警惕。

     基于此,针对不同缺血/ 出血风险的患者,如何精准化、个体化、动态化地合理采用升阶或降阶抗血小板治疗仍是未解之谜,值得深入探讨。

                                                                       宁光 全危险因素管理助力心血管代谢病预防

     宁光院士阐释了心血管代谢病领域的全危险因素管理理念,即通过全面控制可改变的生活、代谢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暴露等因素,有助于最大程度降低或消除整个人群的心血管代谢病负担。

     宁院士介绍,中国心血管代谢与恶性肿瘤队列(4C)研究表明,健康行为与因素的全面控制,可使糖尿病、心血管风险降低61%。研究揭示,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和代谢因素可解释64.8%、77.4% 和44.8% 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恶性肿瘤死亡,而低教育程度、高血压、不健康饮食是全因死亡的三大主要因素。

                                                                            杨宝峰 创建寒地心血管病防控策略

     寒地心血管病发病率远高于南方,杨宝峰院士列举了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揭示了寒冷与心血管病的内在联系,并指出,寒冷可刺激血管收缩,突然降温易造成血压骤升或血栓形成。同时,寒冷还会导致人体耗氧量增加,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等。此外,寒冷会导致促血栓物质活性增强,引发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活化,进而导致血栓。

     杨院士表示,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寒地心血管病预警分子和临床诊疗方案,加快药物研发、生物治疗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寒地心血管病防控策略。

                                                                           张运 加强冠脉微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张运院士对《冠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冠脉微血管疾病(CMVD)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是深入了解CMVD 发病机制的基础,不过CMVD 在不同人群和种族以及不常见病因的患者中的流行病学数据仍缺乏,因此,需继续加强这些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此外,发展无创性成像技术来评估整个左心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也非常必要。

     张院士强调,目前评估CMVD 患者药物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均使用替代终点,使用硬终点(如心血管死亡率)的临床试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葛均波 聚焦泛血管疾病潜在机制

     “当前我们对泛血管医学的了解犹如盲人摸象,待解答的谜团还有很多。”葛均波院士表示,泛血管疾病为理解和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系统性风险提供了一种整体方案。除了大脑或心脏,针对残余危险因素的新疗法,包括脂质、炎症、血栓形成和代谢等,应综合施治,以增强整体泛血管健康。

      同时,葛院士指出,未来研究应旨在揭示导致泛血管疾病的潜在机制,为迎接这一全球挑战铺平道路,而随着人工智能和基因组学的整合,将为个体化措施的制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标志着泛血管健康领域的精准医疗迈出了重要一步。

                                                                                于金明 肿瘤精准“智疗”值得期待

      当前,肿瘤已成为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严重程度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强调,肿瘤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让肿瘤的规范诊疗和空气一样,日用而不觉。

     于院士指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命但很难治愈,而手术和放疗的疗效已遇到了天花板效应,当前我们已进入肿瘤治疗精准融合新时代,精准医学将颠覆肿瘤传统治疗手段,使肿瘤成为慢性病变为可能。未来,分子基因引导的私人定制的精准“智疗”值得期待。

                                                                      李兆申 促进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能力高质量发展

     我国2022 年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257.4万, 平均每天死亡逾7500 人, 其中消化道肿瘤1800 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兆申院士指出,当前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的关键问题是实现早筛、早诊、早治,同时应聚焦高发区、高危人群,瞄准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研发相关创新技术并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提高早诊率和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促进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能力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B-p001-N60082-1-N.jpg